,许靖才缓缓站起身来,迈着稳健的步伐,紧随其后。
那一幕场景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人们无不投来敬佩和赞叹的目光。许靖的行为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路。
最终,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了交趾郡。在这里,许靖受到了交趾太守士燮超乎寻常的敬重和优厚款待。士燮深知许靖乃非凡之士,其才华和品德皆为世人所称道,因此对他礼遇有加,奉为上宾。
与此同时,远在他乡的陈国人袁徽也寄身于交州这片土地之上。听闻许靖的事迹后,他深受感动,并决定将这份敬意传递出去。于是,袁徽提笔给尚书令荀彧写下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地称赞道:“许文休实乃英才伟士啊!他的智谋和策略堪称卓越,完全有能力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与决策。自从他流落到交州以来,始终与众人和谐共处,毫无架子。每逢遭遇忧患危急之事,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把他人的安危放在首位,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先照顾好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不仅如此,他还以人伦纲常作为准则,真诚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同族还是外人。他的仁义宽厚之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效显着,但这些善举实在太多,难以一一详细列举。”
钜鹿人士张翔肩负着君王赋予的使命前往交州执行外交任务。此人自恃手握重权,妄图凭借自身权势迫使许靖顺从于他,并企图与许靖订立誓约。然而,许靖坚守原则和立场,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张翔的无理要求。面对张翔的威逼利诱,许靖毫不退缩,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
不仅如此,许靖深知天下局势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于是,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修书一封寄予曹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安定、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同时,他还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向曹操进献了一系列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望能够为改善社会现状贡献一份力量。
怎奈那张翔心胸狭隘,见许靖不肯为己所用,心中顿生怨恨之情。他利用职权之便,将许靖寄给曹操的书信竹简统统搜查出来。为了泄愤,张翔竟丧心病狂地将这些珍贵的信件全部投入水中,致使其毁于一旦。
时光荏苒,后来益州牧刘璋派遣使者前来征召许靖。许靖欣然应允,从此踏入蜀中大地。刘璋对许靖的才华颇为赏识,委以重任,任命他担任巴郡以及广汉两地的太守之职。
宋忠彼时正在荆州任职,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致信给蜀郡太守王商。在信中,宋忠不吝赞美之词,称许靖风度翩翩、气质出众,且具备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智慧,堪称世间少有的奇才。他殷切地劝告王商应以许靖为榜样,学习其为人处世之道和治国理政之法。
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此时,许靖已成功接替王商,出任蜀郡太守一职。在新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心致力于治理地方事务,造福一方百姓。
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风云变幻之际,刘备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如汹涌潮水般包围了成都城。就在这紧张万分的时刻,城内的许靖心生异念,妄图越城而出向刘备投降。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的计划不知为何走漏了风声,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此时的刘璋眼见益州大势已去,城池沦陷只是时间问题,心中满是绝望与无奈。尽管许靖有背叛之举,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刘璋竟也无暇顾及,未将其处决。不久之后,成都城门洞开,刘璋选择了投降,结束了自己在益州的统治。
刘备入主成都后,得知了许靖背主求降一事,对其为人深感不耻,故而对许靖不屑一顾,更谈不上委以重任。
然而,法正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深知要成就一番霸业,需广纳贤才,树立良好形象。于是,法正劝谏刘备道:“主公啊,这世间向来不乏那些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德之辈,许靖便是其中之一。但如今主公初兴大业,欲图天下,又怎能逐门逐户去向世人解释每个人的品行优劣呢?许靖之名虽虚,但其声誉早已传遍四海八荒。倘若主公不以礼相待,恐怕天下之人都会认为主公轻视贤能之士。所以,还望主公能够效仿古时燕昭王厚待郭隗之举,对许靖予以尊重和重用,以此向远近昭示您的爱才之心。”
刘备听后,沉思片刻,觉得法正所言不无道理。为了招揽更多的人才归附,为自己的大业添砖加瓦,他决定采纳法正的建议。于是乎,刘备一改往日态度,开始优厚对待许靖,并起用他担任左将军长史一职。从此,许靖得以在刘备麾下发挥余热,而刘备也通过此举展示出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对人才的重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这一年对于刘备来说意义非凡。经过一系列激烈的征战和权谋较量,刘备终于成功称雄汉中,并自立为王。而就在此时,许靖这位备受尊敬的人物再次得到了重用,被拜封为太傅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