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好酒,每每饮酒之后,便欢呼雀跃,放浪形骸,尽情纵意。时而与人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兴致高昂之际,甚至会扑打身旁之人。不过,孙权深知其才华出众,故而对他这些行为多有包容,并未加以苛责怪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至赤乌六年时,胡综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其身后,儿子胡冲承继了都乡侯这一爵位,继续为东吴效力。胡综一生,可谓功绩斐然,名垂青史矣!
是仪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本姓某氏,此人于早年之时,最初仅是县中的一名小吏。然而,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他后来得以在郡里获得职位。但命运似乎总是充满波折,在郡中任职期间,他竟遭到了郡相孔融无情的嘲弄与讥讽。或许正是因为这一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他毅然决然地更改了自己的姓氏,从此以“是”为姓。此后,他辗转依附于刘繇门下,并随着局势的动荡不安,一同避难来到江东之地。直至建安元年,刘繇所率领的军队遭遇挫败,无奈之下,是仪只得再次迁徙居所,最终定居于会稽一带。
政治生涯:时光荏苒,转眼间便来到了建安五年。此时,孙权已然统领整个江东地区,展现出非凡的雄才大略。他听闻了是仪的才能与声名,于是特意发出诏令,对其加以征召。随后,孙权赐予是仪骑都尉一职,委以重任,命其专门处理机要事务。可见孙权对是仪的信任与器重非同一般。
在建安二十二年,吕蒙筹谋着一场惊天动地的行动——袭取关羽。当他向众人阐述自己的计划时,是仪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力劝孙权采纳此计。事实证明,他们的决策无比正确。
建安二十四年,是仪更是追随孙权亲自出征讨伐关羽。因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英勇无畏,孙权特地下旨任命他为忠义校尉,以示嘉奖。
魏黄初元年,孙权决定将都城定在武昌。在此关键时刻,是仪再度得到重用,被授予裨将军之衔。不仅如此,他还获封都亭侯爵位。面对如此殊荣,是仪却始终保持着谦逊淡泊的心态,坚决推辞掉孙权欲授予给他的部队。
在黄武年间,是仪前往皖城,在将军刘邵麾下效力。其间,他巧妙运用智谋,成功诱骗曹休进入圈套,进而一举将其击溃。此次战功赫赫,使得是仪荣升为偏将军。之后,他奉诏入朝,全面掌管尚书事务,并总管朝廷之外的众多官员。同时,他还肩负起处理各类诉讼案件的重要责任。此外,是仪更身负教育众公子读书学习的使命,可谓是身兼数职,却能游刃有余。
外交贡献:
在嘉禾三年的时候,蜀汉那位睿智聪慧、名震天下的丞相诸葛亮与世长辞。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三国大地,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关注与震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吴之主孙权果断地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他派遣了能言善辩且机智过人的是仪作为使者,前往蜀汉以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盟关系并增进彼此的友好情谊。
是仪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踏上了前往蜀汉的征程。一路上,他深思熟虑如何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展现出东吴的诚意与善意。当他终于抵达蜀汉之后,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以及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成功地赢得了蜀汉君臣们的好感与信任。
回到东吴之后,是仪详细地向孙权汇报了此次出使的经过与成果。孙权对于是仪出色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赞赏有加。不久之后,孙权便任命是仪担任尚书仆射一职,让他在朝堂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直言进谏: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赤乌五年。此时的孙权已经下定决心要立自己的儿子孙和为太子,但同时又册封另一个儿子孙霸为鲁王。面对这样的局面,时任鲁王傅的是仪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
于是,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是仪毅然决然地上疏给孙权,表达了自己对于二宫待遇问题的看法和担忧。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当前局势可能带来的种种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然而,孙权并没有立刻采纳他的意见。
但是,是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着想。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继续上疏,前后多达三四次之多。尽管每次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坚守原则,毫不退缩。
最终,是仪的坚持和忠诚打动了孙权。孙权开始重新审视二宫待遇的问题,并逐渐认识到了是仪所言不虚。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孙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二宫的地位和待遇,使得宫廷内部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个人品德:
是仪一生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从来不会畏惧任何强权势力。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他总是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行事,绝不偏袒徇私。也正是因为这种高尚的品德,使得他深受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