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家,希望能暂避一时。碰巧孔褒不在家,十七岁的孔融自作主张,将张俭收留藏匿。不料消息走漏,官府上门缉拿,张俭逃脱,孔褒、孔融俩兄弟被捕入狱。
在审讯过程中,孔褒、孔融和孔母竞相承担罪责,地方官难以决断,就上奏朝廷请示裁决。朝廷下诏,处决了孔褒。孔融因此事名声大振,清流名士将他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并称,称赞他们是青年一辈中的拔尖人物。
入仕司徒府
孔融出名后,州郡官府争着要聘请他做官,但他都推辞不就。直到司徒杨赐请他做司徒府掾属,他才接受,由此步入仕途。当时朝廷正在查处贪官污吏,孔融举报了很多朝中宦官的宗族亲友。尚书台不敢得罪宦官,就责怪孔融,孔融则依旧毫不避讳。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时任太尉的杨赐,派孔融持名帖到何府致贺。由于何府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觉得受到怠慢,一怒之下夺回杨赐名帖,返回官署递交辞呈,自己免官而去。孔融此举让何进手下的官员非常恼火,一度打算派刺客追杀他。何进听取了谋士的建议,没有怪罪孔融,还举荐他到豫州刺史王允那里任职。中平二年,孔融被任命为侍御史,因与顶头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不久即称病辞职。后来,孔融又历任司空掾、北军中侯,履职北军中侯三天,即升任虎贲中郎将。
主政北海国
永汉元年(189年),汉灵帝崩,少帝刘辩即位,宦党杀了何进,袁术灭了宦党,董卓率虎狼之师入主洛阳,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由于孔融说话不合董卓心意,被转任议郎。不久董卓又授意太尉、司徒、司空“三府”联合举荐,让孔融到黄巾军闹得最厉害的青州北海国任国相。
初平元年(190年),三十八岁的孔融履新北海国。他招集士民,扩充军队,并联络附近各州郡,希望共同抵抗黄巾军。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黄巾军首领张饶进攻冀州失利,率兵二十万欲回北海。孔融亲自领军迎敌,结果兵败,撤退到朱虚县(今山东临朐)。不久,黄巾军再犯北海,孔融兵败退守都昌(今山东昌邑)后,又遭黄巾军管亥部围困。被逼无奈之下,孔融派东莱太史慈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刘备派兵三千为孔融解围。兴平元年(194年)因不敌黄巾军,孔融弃北海国,到了徐州。
再败失青州
兴平二年(195年),刘备上表举荐孔融兼任青州刺史。孔融回到青州北海,在北部边陲安营扎寨,希望背靠山东、外接辽东,能自立于一隅。建安元年(196年),袁绍派长子袁谭攻打青州。双方从春天打到夏天,孔融一方伤亡惨重,最终城池被攻陷。孔融只身潜逃,妻子和孩子都做了袁谭的俘虏。
结怨曹孟德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招贤纳士、增兵屯田,开始“奉天子以令不臣”。孔融被征召到许都,任将作大匠,后迁任少府,位列“九卿”。
自此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逐步成长为北方霸主。孔融则成为许都清流名士之主,每逢朝会议事,很多公卿大夫挂名附议他的主张。因戒惧曹操的野心,孔融常常以偏激放宕的言辞嘲戏曹操。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屠邺城(今河北临漳),袁氏女子多被掳掠,孔融致信曹操,杜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典故,讥讽曹丕私自纳娶袁熙之妻甄氏。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三郡乌丸[f],孔融写信打趣曹操劳师袭远。同年曹操颁行禁酒令,孔融两次致信曹操表示反对,信中多有嘲戏、侮慢之辞。
曹操攻占邺城后,自任冀州牧,并留在那里发号施令,邺城遂变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天子所在地许都成了陪衬。身在许都的孔融非常不满,上书天子请求以周礼之制,在京畿[ji]千里之内不允许封建诸侯,矛头直指曹操。曹操外表宽容忍让,内心非常气恼。光禄勋郗虑揣摩到曹操心事,于建安十二年上书弹劾孔融,要朝廷免去其少府之职,俩人矛盾激化。曹操以劝和为名,给孔融写信,警告他不要做拉帮结派、清谈非议朝政之徒。
丧命闹市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撤销“三公”,自己出任丞相,任郗虑为御史大夫、孔融为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后,孔融“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依旧是宾客盈门。这让曹操非常忌惮,担心以孔融为首的清流派威胁到自己的王图霸业,于是授意郗虑和丞相府军谋祭酒路粹,罗织孔融罪名。
同年八月,路粹状告孔融,说他任北海相时招募军队,意图谋反;私下里会见东吴使者,讪谤朝廷;不着官服出入皇宫,违反朝廷礼仪;与平民祢衡互相吹捧、行为放荡,并宣扬“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大逆不道,应该处以极刑。曹操遂下令逮捕孔融,连同妻子儿女一并处死,弃尸街头。时年,孔融五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