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董卓掌控了朝政之后,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他毫不留情地废掉了少帝刘辩,转而拥立陈留王刘协登上皇位,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而董卓本人,则堂而皇之地担任起相国一职,从此开始了他独揽大权、肆意弄权的统治生涯。
董卓麾下的士兵们犹如一群无法无天的强盗,他们不仅公然抢劫王室宗族和那些位高权重的豪门高官之家,将无数珍贵财物洗劫一空,更有甚者,董卓竟然指使手下之人挖开了汉灵帝的陵墓,只为获取其中藏匿着的奇珍异宝。这种对先皇陵寝的亵渎行为,简直令人发指!
除此之外,董卓对于刑罚的运用也是随心所欲,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施以重刑。而且他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但凡有人稍有忤逆之意,便会遭到残酷的报复。如此一来,满朝文武大臣无不心生恐惧,整日战战兢兢,唯恐一不小心惹恼了这位手握生杀大权的权臣。
初平元年,面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关东地区的各路诸侯终于忍无可忍,纷纷联合起来组成联军,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这个奸贼。然而,董卓却丝毫不把这些诸侯放在眼里,他竟以武力胁迫汉献帝以及朝中群臣一同迁都至长安,并丧心病狂地点燃大火,将繁华壮丽的洛阳宫殿付之一炬。熊熊烈火燃烧数日不灭,昔日辉煌无比的洛阳城转眼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穷凶极恶:
初平二年,董卓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抵达长安。此时的他已经愈发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不仅自封为太师,享受着与天子同等规格的待遇,就连他出行时所乘坐的车驾和穿着的服饰,也都跟皇帝没有丝毫差别。
与此同时,董卓家族中的众多成员以及亲戚故旧,也都依仗着他的权势在朝廷中谋取到重要职位,一时间董家可谓权倾朝野。更为过分的是,董卓还在长安城郊外大兴土木,修筑起一座名为郿坞的坚固城堡,并在里面囤积了海量的粮食。这座郿坞规模宏大,城墙高耸入云,易守难攻,俨然成为了董卓的私人王国。
董卓颁布的法令极其严酷苛刻,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犯律法。而且他还纵容手下人相互诬告陷害,致使无数无辜之人蒙冤受屈,含恨而死。此外,董卓更是肆意破坏长安城中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他下令毁掉了那座宏伟壮观的大铜人和钟架,使得这两件珍贵的艺术品毁于一旦。同时,他还废除了一直沿用至今的五铢钱货币制度,导致市场秩序彻底崩溃,经济陷入极度混乱,物价飞速上涨,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初平三年四月,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光影,却无法驱散那弥漫在长安城上空的阴霾。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司徒王允,这位汉室忠臣,早已对专权乱政的董卓恨之入骨。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联合董卓手下的大将吕布,共同铲除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
于是,在那个月黑风高之夜,吕布与骑都尉李肃等一众义士悄悄地埋伏在了北掖门内。他们屏气凝神,静静地等待着董卓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终于,董卓那庞大而奢华的车驾缓缓驶入了宫门。毫无防备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即将迎来生命的终结。就在董卓踏入北掖门的一刹那,吕布等人如猛虎下山般冲了出来。吕布手起戟落,寒光一闪,董卓那颗罪恶的头颅便滚落在地。一时间,鲜血四溅,染红了宫门前的石板路。
董卓被杀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长安城,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给东汉带来长久的安宁。董卓虽然已死,但他的余孽并未善罢甘休。其部将李傕、郭汜听闻主公遇害,怒不可遏。他们以替董卓报仇之名,率领大军杀向长安。
王允虽然足智多谋,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终究还是无力回天。最终,长安沦陷,王允也惨遭杀害。至此,东汉末年的局势愈发混乱不堪,天下陷入了一片战火纷飞之中。
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生年不详,卒于204年,是东汉末年辽东太守,三国时期辽东割据政权开创者。
公孙度在年少的时候,便随着父亲迁徙至玄菟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谋取了一份郡吏的差事。就在那时,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原来,时任玄菟太守的公孙琙有一个儿子名叫公孙豹,可惜天妒英才,这孩子早早地就离开了人世。无巧不成书的是,公孙度年少时竟也唤作公孙豹,而且其年岁恰好与公孙琙那已逝的爱子相当。正因如此这般的巧合,公孙琙对公孙度可谓是钟爱有加,不仅慷慨解囊送他前去求学深造,更是精心为他操办婚事,娶得娇妻美眷。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建宁二年。这一年里,公孙度因其才华出众、能力超群,有幸被人举荐得以出任尚书郎一职。此后,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干和不懈的努力,他很快又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