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人沆瀣一气,甚至有人将帮助刘义康夺取皇位作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标,暗中筹谋策划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阴谋……元嘉十七年(公元 440 年),局势风云变幻。文帝当机立断,采取果断行动,率先出手将刘湛等一干人等诛杀,并将刘义康贬谪至江州担任刺史一职。
徐湛之与刘湛交往甚密,情同手足。当刘义康遭受拘禁之际,他竟敢不顾自身安危前往探视。正因如此,在针对这一集团展开审讯之时,徐湛之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
得知此事后,宋文帝龙颜大怒,怒发冲冠,决意要对徐湛之处以极其严酷的刑罚。面对这般绝境,徐湛之心惊胆战,惶恐不安,全然不知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危局。走投无路之下,他只得向自己的母亲求救。
会稽公主向来对其子疼爱有加,听闻儿子即将遭遇灭顶之灾,心急如焚。她毫不犹豫地翻找出当年其父亲穿过的那件破旧纳布衣,匆匆忙忙地带入宫中面见文帝。
公主进宫之后,完全顾不得君臣之礼,情绪激动得难以自持,竟当场放声大哭起来。她一边哭着,一边随手将那纳布衣狠狠地扔在了地上,然后用手指着这件衣服,声泪俱下地对文帝说道:“汝家原本出身贫寒低微,这件纳衣便是我的母亲亲手为汝父所缝制。如今好不容易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难道就要这样残忍无情地残害我的儿子吗!”此处所说的“汝家”怎样怎样,“我”又是如何如何,仿佛是刻意将自己与娘家划清界限,宛如置身事外一般,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事件。她以父亲旧日贫贱时的遗物,教训做了皇帝的弟弟,让他富贵了不要忘掉贫贱,不要不认亲戚,反对杀害徐湛之。
文帝在处置自己的兄弟刘义康时,这本应是一场残酷的骨肉相残。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文帝的姐姐站出来提及了他们已逝父亲的往事,文帝不禁心生悲哀之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文帝最终决定不再对外甥加以严厉的处分,并且任命湛之担任太子詹事一职(此段记载于《宋书》之中)。
可即便如此,会稽公主对于此事的干预并未就此停止。刘义康还是被逐出了京城,前往江州赴任。过了一段日子之后,文帝来到会稽公主家中做客。当宴会气氛正浓、众人皆沉浸在欢乐之中时,公主却突然起身离席。只见她不断地以脑门碰触地面,那悲痛欲绝的模样令人心碎不已,甚至连情绪都难以自控。文帝见状,全然不明白姐姐究竟想要做些什么,只好赶忙亲自上前搀扶起她。这时,公主紧紧抓着文帝的手,口中呼喊着刘义康的小名“车子”,泣不成声地说道:“车子如今已至年末,恐怕终究无法再得到陛下您的宽容和接纳。今日我特意在此恳求您饶他一命啊!”公主涕泗横流地诉说着自己内心的担忧与恐惧,那悲恸欲绝的哭声仿佛能穿透人心。文帝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楚,眼眶渐渐湿润起来,泪水顺着脸颊滑落。他赶忙安慰公主道:“切莫再有这般顾虑了!朕向你保证,绝不会对刘义康不利。”说罢,文帝缓缓抬起手来,指向远处埋葬着刘裕的蒋山,郑重其事地起誓道:“若朕违背今日之誓言,加害于刘义康,便是对不起已逝的父皇啊!”
话音刚落,文帝便命人将方才饮用过的美酒赐予刘义康,并亲自修书一封交予使者带去。信中写道:“会稽姊于饮宴之时思念吾弟,特将剩余之美酒封送于汝。望弟品尝此佳酿时,亦能感受到为兄对你的牵挂之情。”
这位公主在对待儿子之事时,全然不顾形象地撒泼哭闹;然而当涉及到弟弟的问题时,却瞬间化身为一个充满骨肉柔情之人。
在南朝宋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徐聿之与刘兴弟这对母子,以独特的人生轨迹,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们的故事,是亲情、命运与时代交织的传奇。
刘兴弟,作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长女,生来便置身于权力与动荡的漩涡中心。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往往与政治紧密相连,但刘兴弟却展现出超越性别局限的坚韧与果敢。她见证了父亲刘裕从一介布衣崛起,逐步建立刘宋王朝的艰辛历程。这种成长背景,赋予了她非凡的见识和对局势敏锐的洞察力。
刘兴弟的婚姻,是政治联姻的产物,她嫁给了徐逵之。尽管这是出于家族利益的考量,但刘兴弟对待婚姻却有着自己的坚守。她与徐逵之相互扶持,在动荡的局势中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当徐逵之在战场上不幸牺牲时,刘兴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然而,她并未被悲痛击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以坚强的意志独自抚养他们的儿子徐聿之。
徐聿之,在母亲的悉心教导和家族荣耀的熏陶下成长。他自幼便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担当。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他深刻理解了家族的使命和责任,也继承了母亲的坚毅性格。尽管生活在失去父亲的阴影下,但徐聿之从未自怨自艾,而是奋发图强,努力提升自己。
在南朝宋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徐聿之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逐渐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