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在容若的生命里,那年秋天也下过一场冷冷的雨。那一场雨里,他送别徐乾学、蔡德清两位老师凄然南归;那一场冷雨,让十九岁的容若第一次领略到什么叫官场险恶、人心莫测。
就在前一年即康熙十一年,也就是容若十八岁那年的秋天,在顺天乡试中,身为他正副考官的蔡启樽(浙江德清人,又称蔡德清)、徐乾学慧眼识才选中了容若,成为容若的座主恩师。也是在那一次乡试中,徐乾学因于弃卷中挑出韩菼而名噪一时。可谁会料到世事如此无常,风云变幻如此迅疾,就在恩师徐乾学辅助容若完成他的《通志堂经解》之时,一纸贬书猝然而至。有人弹劾蔡、徐二人在十一年的顺天乡试取副榜时不及汉军,二人只能一起引咎降职归里。由荣光到落魄不过一夕之间,仕宦之途风浪险恶,让人心惊胆寒。两位老师蒙不白之冤被弹劾之事,在容若的心里掀起了一阵狂风巨浪,可他亦无奈,只有一番深情而忧伤的劝慰。《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就是他在送别恩师前夕写下的:
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罨画清溪
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骑,断雁西风急。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成泣。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衮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番恶梦,泪点霜华织。
人生在世奔逐于京都名利场中,直到白发满头,算起来有什么事情值得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呢?倒不如回到故乡(蔡启樽的故乡在浙江德清县,罨画溪在其邻县长兴县,有花木葱茏之胜),戴着箬笠,披着蓑衣,驾一只小船,在景色如画的清溪上自由自在地漂荡。别人也不会认识这是一位状元公。莼菜鲜嫩,鲈鱼正肥,一起烩煮,其味道该有多鲜美。可站在离别的路口,想象着在西风阵阵、雁群哀鸣的季节里,老师要独自骑马黯然远去,容若便忍不住心酸;转念一想,英雄之辈志在四方,无论东西南北都能做一番事业,为什么要当风洒泪呢?早就有心要酬报先生的知遇之恩,却也只能在今天这个雨凄风紧的日子里,频频挥手为先生送行。先生不要叹息,要相信那些当权者虽然一时得意,但他们的荣华终会转眼成空,种种心机都是白费。回顾近年来的经历,曾经有过多少雄心,又做了多少次噩梦,一路上都交织着泪水和霜花。这样的官场,不待也罢。
一首《摸鱼儿》,是容若在那年秋天唱给老师蔡德清的一首离歌。在这首离歌里,他亦劝亦慰亦有着深深的不平愤懑之气。
与这首词一同写下的还有送给徐乾学的四首七言律诗《秋日送徐健庵座主归江南四首》:
江枫千里送浮飔,玉佩朝天此暂辞。**承杯频自覆,青林系马试教骑。
朝端事业留他日,天下文章重往时。闻道至尊还侧席,柏梁高宴待题诗。
又
玉殿西头落暗飔,回波宁作望恩辞。蛾眉自是从相妒,骏骨由来岂任骑。
自首尽为酬遇日,青山真奈送归时。严装欲发频相顾,四始重拈教咏诗。
又
不同纨扇怨凉飔,咫尺重华好荐辞。衡岳雁排回日字,葛陂龙待化来骑。
斑斓正好称觞暇,丝竹谁从着屐时。弱植敢忘春雨润,一生长诵角弓诗。
又
惆怅离筵拂面飔,几人鸾禁有宏辞。鱼因尺素殷勤剖,马为障泥郑重骑。
定省暂应纾远望,行藏端不负清时。春风好待鸣驺入,不用凄凉录别诗。
与送给蔡德清的词中的无奈凄清之意截然不同,在这四首诗里,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位青年意气风发,对未来信心满怀,他不愿意在分别的路口泪湿沾衣,因为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定能再相聚京华,这也许源于他对老师徐乾学能力的坚信。两年后,也就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徐乾学还京官复原职,蔡德清也于康熙十五年复职,仅一年之后,也就是康熙十六年又以病还里,自此再无复出。
十九岁,容若从家人的庇护下慢慢走出来,走到这个丰富多彩也风雨交加的世界里。这一年,在容若的生命中发生了太多的大事。
这一年正月,康熙皇帝在南苑晾鹰台检八旗兵,父亲明珠因此大受康熙欣赏。
这一年二月,容若会试顺利得中,期待殿试。
这一年三月,一场寒疾来袭,容若缠绵病榻终错失殿试。
这一年五月,容若往来于明珠府与徐乾学的府邸之间,开始了他的治学著说之路。
这一年七月,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战乱正在中国南方大地上酝酿着。
这一年春天,容若结识了好友严绳孙,夏天又在老师徐乾学的家里认识了姜宸英。
这一年秋天,容若的老师徐乾学、蔡启樽被降级调用,徐乾学回到江南。
这一年岁末,容若第一次投书给朱彝尊,拉开了他们的友情大幕……
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