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草堂为谁构

    我们曾说,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选仕似一面镜子,当时多少士子文人的心智才学在此高下尽显。?愛讀容若的朋友中,格调上等者当属顾贞观。为避求人荐举之嫌,刚于康熙十六年秋天返京的顾贞观又要匆匆南下了。对容若来说,这是让他无比伤感的一件事。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容若在寄给严绳孙(彼时严绳孙也在南方)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华封在都,相得甚欢,一旦忽欲南去,令人几日心闷。数年之间,何多离别!订在明年八月间来都,若吾哥明春北来则已,否则秋间即促其发轫,亦吾哥之大惠也。”

    康熙十七年正月十七,顾贞观带着容若托付的《饮水词》南下,容若由于琐事缠身,竟然没能相送。那份懊恼与不舍在三天后他写给顾贞观的信中历历可见:

    分袂三日,顿如十载,每思清夜酒阑,残星凉月,相对言志,不禁泣下。前者因行李匆遽,未能把臂一送,深为歉仄。驰恋之心,想彼此同之也。至叮嘱之言,以吾兄高明人,故不敢琐琐。然此中愁肠,正不知有几千结也。稍俟绿肥红瘦,即幸北来,万勿以寻**,作当日轻薄态,留滞时日,以负弟望也,至恳,至恳。慕鹤老处嘱其照拂。留老相会时希致意。诸草草不一。成德顿首。左至。正月廿日。

    从这封信中可以知晓,容若与顾贞观原本相约在康熙十七年秋天于京城相聚。为此,容若不便反复叮嘱顾贞观,就在给严绳孙的信中让他从中帮助促成顾贞观的八月之行。

    林塘田野之间,建构茅屋三四间,与老友在其间作诗填词

    ,喝酒对弈,学那无事的海鸥,做一对散漫的林下之人,这一直是容若心底的渴望。不然,当年马云翎落第南归时,他为何会羡慕他可以回归故里、葺屋南山。如今,他也要建那样的几间茅屋了,一如当年那个风流洒脱的陶渊明: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他不似陶渊明那般大手笔,他只要草屋四五间,屋前有竹有石,屋后有烟霞旖旎,有诗酒助兴,有佳友相伴。何在乎居室是窄还是宽?

    看他忙里偷闲地建构理想的茅屋,满怀憧憬地设想不远的未来,多么让人欣慰又令人心酸。欣慰的是他终于不再陷于愁云惨雾,心酸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命运此刻正高高地俯视着他。命运眼看着这个努力从伤心里挣扎走出的孩子一点一点将茅屋建起,却又冷笑着并不打算给他想要的生活。

    茅屋建得很慢。也许是因为容若太忙了。彼时康熙正在忙着巡边,南霸州、赵北口、碧云寺、石景山、南苑、遵化、沿边、保定、十里铺、西山潭柘寺……或远或近,频繁出行。作为康熙信任的大内侍卫,容若自然要鞍前马后,扈从随行。所以,那几间茅屋从康熙十七年夏始建,一直到康熙十八年夏才彻底建成。

    茅屋建成了,要给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才是。容若的朋友中,张纯修不但诗词造诣不凡,而且工书画篆刻。容若自然会找他帮忙:

    前求镌图书,内有欲镌“藕渔”二字者。若已经镌就则已,倘尚未动笔,望改篆“草堂”二字。至嘱,至嘱!茅屋尚未

    营成,俟蕺补已就,当竭诚邀驾作一日剧谈耳。但恨无佳茗供啜也。平子望致意。不宣。成德顿首,初四日。

    “卿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容兄因仆作此语,構此见招,有诗刻《饮水集》中。适睹此札,为之三叹!贞观。(《致张纯修第二十九简》)

    由此信可知,容若最初心仪的茅屋名字或为“藕渔”,后来又改为“草堂”。容若深《花间集》《草堂诗馀》,以“花间草堂”命名他的茅屋甚是合适。后面一小段是后来顾贞观看到此信后感慨不已又补记上去的。

    康熙十八年夏,茅屋终于建成了,容若称它为花间草堂。

    站在新落成的茅屋前,听着竹林间风声飒飒,看着小园疏篱曲径,容若仿佛听到了顾贞观吟哦《风流子》的声音,又仿佛听到碧纱窗内传来的棋盘落子声。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于中好》

    园林结构规模不大,却是疏篱曲径,玲珑有致。容若想象着与朋友隐居其间,吟诗赋词,碧纱窗下对弈,与院内竹石为伍,与烟霞为伴,种花饮酒,何其风流潇洒。老年刘备感叹老之将至而功业不建,容若人还年轻却愿守着那样一座小院种花自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中曰:

    (刘)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

    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容若在此处引用这一典故,似是洒脱,实则难掩心底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