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人间惆怅客

能说,亦无处说。

    (乙丑)岁四月(距容若卒前一月)余以将归,入辞容若。时座无余人,相与叙生平之聚散,究人事之始终,语有所及,怆然伤怀。久之别去,又送我于路,亦终无所复语。然观其意,若有所甚不释怀者。

    容若年甚少,于世无所措意。既而论文之暇,亦间语及天下事,无所隐讳。比岁以来,究物情之变态,辄卓然有所见于其中。或经时之别,一再接其绪论,未尝不使人爽然而自失也,盖其警敏如此。……吾师(明珠)……方朝夕纶扉,以身系天下之望。容若起科目,擢侍殿陛,益密迩天子左右,人以为贵近臣无如容若者。夫以警敏若此,而贵近若此,其夙夜寅连畏,视凡人臣之情必有百倍,而不敢即安者,人不得而知也。

    这两段都来自严绳孙的《成容若哀辞》(《秋水文集》卷二)。严绳孙是容若十分信赖的朋友,对容若也是非常了解的。他曾经感受过容若的年少轻狂和浑身的书生意气。那时的容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面对天下不平之事也敢发出心底最真的声音。可他慢慢长大了,成人了,有多少世事人情他虽看透,但再也不能说。就算面对严绳孙这个最知心的朋友,竟也是欲言又止,终究什么也没说。

    明珠的所作所为,有一个人也看在眼里,那就是最擅御人的康熙皇帝,他不会无限制地纵容明珠那样做下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康熙在朝堂之上谕大学士等:“凡为大学士者,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可稍存私意。必休休有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方可称为大臣。其他朕亦不须尽言。”

    明珠听得懂,容若也听得明白,此谕有儆戒明珠之意。

    儆戒父亲,却提拔儿子。也许,这就是康熙皇帝的高明之处。

    三月十八日是康熙诞辰,康熙亲自抄写唐代诗人贾至的《早朝》诗赠容若,四月下旬,又令容若赋《乾清门应制》诗,译《松赋》为满文。容若所作,皆甚称康熙心意。彼时,朝中上下都看得出来,康熙欲予重任于容若,容若由二等侍卫晋升为一等侍卫就在此时了。

    只是,此时一等侍卫的荣光与康熙皇帝的宠信也难挽容若将去的大势,就连他最的《花间》致语,似乎也难以提起他的意趣。

    康熙二十三年夏秋之间,容若还给梁佩兰写过一封情辞并茂的信笺《与梁药亭书》,邀他共编词选:

    仆少知操觚,即《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

    铿锵,自然协律。唐诗非不整齐工丽,然置之红牙银钹间,未免病其版槢矣。从来苦无善选,惟《花间》与《中兴绝妙词》差能蕴藉。自《草堂》《词统》诸选出,为世脍炙,便陈陈相因,不意铜仙金掌中竟有尘羹涂饭,而俗人动以当行本色诩之,能不令人齿冷哉!近得朱锡鬯《词综》一选,可称善本。闻锡鬯所收词集凡百六十余种,网罗之博,鉴别之精,真不易及。然愚意以为吾人选书不必务博,专取精诣杰出之彦,尽其所长,使其精神风致涌现于楮墨之间。每选一家虽多取至什至佰无厌。其余诸家不妨竟以黄茅、白苇概从芟薙。青琐绿疏间粉黛三千,然得飞燕、玉环,其余颜色如土矣。

    天下惟物之尤者断不可放过耳!江瑶柱入口,而复咀嚼鲍鱼马肝,有何味哉!仆意欲有选如北宋之周清真、苏子瞻、晏叔原、张子野、柳耆卿、秦少游、贺方回,南宋之姜尧章、辛幼安、史邦卿、高宾王、程钜夫、陆务观、吴君特、王圣与、张叔夏诸人,多取其词汇为一集,余则取其词之至妙者附之,不必人人有见也。不知足下乐与我同事否?有暇及此否?处雀喧鸠闹之场,而肯为此冷澹生活,亦韵事也。望之望之!

    梁佩兰(1629—1705),字芝五,药亭是他的号,广东南海人,容若好友。梁佩兰少有才名,却科场不顺,顺治十四年(1657年)乡试第一,此后三十年间断断续续六次赴京会试,均落第。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第七次参加会试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不到一年,便以年高无意于仕途告归故里,结社南湖,过起诗酒自筹的日子,这自然已是后话。梁佩兰在当时诗坛名气极大,与很多名士王公多有交往,容若的渌水亭座上自然少不了他的身影。

    从此笺可以看出彼时容若在诗词方面的远大抱负,他要与同仁们一起编选一本词作佳选,以弥补世无善选的缺憾。言情入微,清新秀隽,发自然之心声,这是容若的审美主张,也为他选词树立了一个标准。当时被时人推崇备至的《花间》与《中兴绝妙词》在容若眼里,也是精华与糟粕共存,不尽人意。朱彝尊是容若很敬重的好友,他编选的《词综》也极为后世推崇,但容若对他的编选方式并不十分赞同。他认为“选书不必务博,专取精诣杰出之彦,尽其所长”即可,选精而不贪广求全。他心里有一串自己心仪的词人名字,也有一份清晰的编目,他要编一部最为合格且不俗

    的词选。

    那时,他是何等热切地盼着梁佩兰加入到他的编选事业中来,而他自己的三百四十多首词作,亦是他创作主张的最好印证。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