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 43 章

得这一门有多熬人。

    策论考的是时政。

    先前河堤贪腐案事发,连钦差都来了清江府。

    可眼下看着清江知府的位置依旧稳固,府城内也未见动荡,便可知此事于清江知府而言,最多得一个治下不严的申斥。

    穆空青甚至怀疑,那位钦差来到清江府的真正目的,也未必真是冲着一桩三年前的贪腐案。

    此事既然并不敏感,连升斗小民都可对其夸夸而谈,那策论出题时,自然没理由避之不提。

    拿到考题后,穆空青便知自己压对了。

    举直错诸枉。

    出自《论语》为政篇。

    是以鲁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

    孔子答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若要全篇理解题意,应为令正直者位于之上卑劣者,便能叫百姓顺服。

    若是将题出全了,那这道考题的立场,便有些危险了。

    可这题偏偏只出前半段,就不得不叫人感叹一句,这出题人好圆滑的心思。

    正直者应位于卑劣者上位。

    这种题,只要指着“枉”者痛骂一番,再将“直”者吹捧一番,便是绝不会出错的。

    同时,也将出题者的心思写在了题面上:老实点,别瞎提建议。

    若是一个月之前的穆空青拿到这题,怕是要提笔就写出一篇《廉政论》来。

    而后他就是做得锦绣文章传世名篇,估计也只能得个黜落的下场。

    可现下经历过他老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这些日子来,对自己地位的深刻认知,穆空青已经彻底认清了现实。

    既然已经明了题意,穆空青当然不会选择跟考官对着干。

    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不出格的情况下出彩。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孔圣人的思想。

    孔圣人倡导“克己复礼”,修心为上。

    期望用教育感化世人,依靠高道德感构建美好社会。

    这一点在经历过法制社会的穆空青眼中,其实是比较理想化的。

    但这并不阻碍穆空青由此借题发挥。

    举直错诸枉。

    何谓直,何谓枉。

    如何令世人皆直,无人做枉。

    既然出题者都已经明示了,穆空青也就顺从地只提世界观,通篇圣人言。

    而对于制度执行的问题上,却皆尽都是一带而过。

    末了还要再夸赞几句当今吏治清明,不能叫个别对圣人之言研读不够透彻的人,坏了这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应当加强道德教育。

    写完之后,穆空青自个儿都觉得乍一看花团锦簇,实际上毫无用处。

    穆空青一口气写完初稿,叹了口气。

    都是为了生活嘛。

    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当然是要顺应上意,少玩花活的。

    不丢人。

    穆空青对着自己的初稿,从头到尾浏览了两遍,字数上略有超出,还需后续精简。

    穆空青这头是认清了,可旁人却未必。

    来考府试的,多数都算得上年轻。

    这些考生大多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太多社会阅历。

    哪个年轻学子没有过“一朝扬名天下知”的美梦?

    哪个年轻学子胸中没有过指点江山的抱负?

    听多了某某名士“刚正不阿”后一举夺魁的故事,便当真以为那样的文章更能显出自己的高洁,从而得上官欣赏。

    因而科举考试中,意图以针砭时弊出彩的自信考生,向来都如那过江之鲫一般。

    在盼着能得遇伯乐的同时,却也未曾想想,这些决定了学子命运的考官本身,会不会也在他们笔下的某某之中。

    于是这同一考场中,有人低眸敛眉字斟句酌,生怕哪句话触了眉头,也有人胸中意气激荡、挥斥方遒。

    因着策论这场须得考上两天,还要在考场中过夜,因此这一次穆空青再想避开食水,却是不可能的了。

    穆空青在午膳时,照例只用了馒头芯里的那一块,并未动过水。

    到了晚膳时,一天未曾进水的穆空青环视四周,见前几日频繁闹出窸窣动静的小吏已经不在,索性假做无意,将墨汁落入了碗中。

    穆空青唤来了一个眼生的小吏,问他能否为自己换一碗水来。

    那小吏嫌麻烦,本是不想应答的。

    可穆空青就坐在正中央,他一开口,所有人都盯着这地儿。

    那小吏也只好不情不愿地点了点头。

    新端上来的水,穆空青也没敢多用,只略润了润嗓子,便放在了一边。

    考生用过的食水都是要由专人再收走的。

    见穆空青只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