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两成机会

    这是王安最后做的选择,他愿意去扮演朱元璋的替身走上一回。

    用自己的性命保全朱元璋,来换家人本来几辈子也不可能有的优渥生活,给自己的孩子挣的一条好出路。

    这只是其一。

    王安虽然只是一介贫农,但他也是个认得道理的人。

    在朱元璋没有建国称帝之前,底层百姓受尽了元人的压迫和凌虐,在那时不要说种地,每天半夜都要起来诵经念佛以求保命。

    可无论哪个佛祖或真人都没有管过他们,元人还在!

    每当元人骑着马在大街上走时,王安见了是又怒又怕。

    那时他刚丧父,正是因为元人的大力压迫导致其父被活活饿死!

    元人很奇怪,他们攻占了华夏的土地之后依然也不把自己当做主人,还像是个不客气的邻居一般看见就抢,看见就打砸。

    在那样背景下谁要是家中没被饿死一两个人才显得稀奇。

    连朱元璋都同样如此。

    直到后来举兵起义他已是孤家寡人,再往后朱元璋得了天下,称了帝,赶跑了元人,这才有老百姓好日子过了。

    分田地,减赋税,治贪官,朱元璋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对待农民最好的皇帝了。

    也可以说在大明做农民要远比其他朝代幸福的多,把地主的田地分给贫农,好像完全不在乎得罪地主阶级。

    而这样一位皇帝让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人人不挨饿。

    可以说大明国所有的贫民都对朱元璋感恩戴德。

    王安就是其中之一。

    他当初也只是一个佃农,直到后来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对朱元璋这个皇帝他虽然没见过,但心里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念着他的好。

    现在朱元璋有了麻烦,王安虽然没读过书,但是他也知道忠君报国。

    现在就是他忠君报国的时候了,只要把胡惟庸的尾巴给摁住了,朱元璋还是大明的皇帝,大明的百姓就依然会有好日子过。

    为了这样一个结果牺牲王安自己也觉得值,但他依然舍不得……

    舍不得自己的家人。

    可他在挣扎过后还是选择了赴死这条路,这就证明他是个汉子!

    “能让草民给家里留封家书吗?”王安问道。

    他怕自己没机会再跟他的家人说话,想把自己最后要给家人说的话留下来。

    朱元璋赶紧让人备上笔墨,因为王安识字不多,只能王安一边说命人在一边写。

    洋洋洒洒半天写了一封厚重的家书,交代了家里种种具体的事宜,最后还告诉家人,这是自己选的,千万不要对皇帝心生埋怨!

    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朱元璋命人开始给王安穿着打扮,换上他的衣服,再给面容稍加粉饰一下。

    这下两个人站在一起不说话的情况下就难辨真假了。

    然后朱元璋就给王安安排住的地方把今晚过了,汤师爷仍然在一边跟王安说着第二天的注意事项。

    胡惟庸作为跟了朱元璋数十年之久的大臣,朱元璋的一些习性他是非常了解的。

    而王安要做到不让胡惟庸看出破绽来要注意的就多了。

    一个人的眼神,神态,和气质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发生有大的变化的。

    汤师爷要做的就是把王安的神态气质尽量更加贴合朱元璋。

    而朱元璋则是在跟平日里自己的贴身太监吩咐着什么。

    明日出现的朱元璋只会是王安,而真的朱元璋在胡惟庸不露出真面目前是不会暴露的!

    而这也要朱元璋身边的众人配合,为首的就是每天跟随在身边的太监。

    要让他们知道,明天要把王安当做自己一样伺候,不能露出一丝的破绽来,要让胡惟庸认为王安就是朱元璋。

    临了,朱元璋问太监:“你可害怕?”

    太监连忙跪下:“能为皇上行如此之大事,小人荣幸至极”。

    明天他跟着王安一起,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不过他和王安不一样,他从进宫开始命就交给朱元璋了,现在让他去做这样的事情就是他的归宿,这没什么好说的。

    王安则只是因为长相酷似朱元璋而被无端牵扯进来……

    待一切都准备妥当安排好后已是子时。

    “行了,都回去休息吧”,朱元璋说完之后就自顾自的离开了,没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是在为王安惋惜,还是在想胡惟庸的结局?

    朱崇几人则是往望江楼的方向回去。

    “明天若是胡惟庸图穷匕见,有几成把握救下王安?”朱崇是问雨化田。

    “我不知对方是何实力,但若全力出手起码有两成机会能保他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