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东巴乡。
江灯当时17岁,刚跟妈妈到东巴乡。江灯的父亲疾病去世,妈妈回到东巴乡,知道姥姥姥爷天天催命的催再嫁,妈妈很少与那边来往。妈妈每天去厂里上班,饭让江灯回来往微波炉里一叮。但江灯常常不吃午饭,江妈妈回来也没察觉,江妈妈工作很累,晚上洗漱后早早地就躺下了。江灯当时不喜欢和母亲走得近,和江妈妈说不要太管着自己,自己已经很大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处理,不要她多说多做。江灯自己有一个小房间,晚上饿得不行了,自己就草草地扒几口饭。
后来有邻居看江灯这样,觉得江灯不像话,他母亲也不像话。就在他母亲星期六下班早,大概5点半的时候专门堵在江灯家的门那里,这个邻居不知道该说是热心肠还是喜欢多管闲事,费劲心思,苦口婆心地多次劝江灯母亲方丽辞了工作,陪孩子,把江灯母亲气病了。
“妈,我这样挺好的,你别听她的,她要再来,你看我怎么说她!我上楼敲她家的门!”
“饭每天给我吃好,你上高中能不饿?”方丽一说,江灯就走了,懒得搭话。
后来,孙元春住到了江灯家来。
孙元春母亲和江灯母亲在同一个工厂,久了,大家聊着就发现孙元青和江灯是一个学校的,旁边的人说:“让你家的和江灯家的住在一块呗,让孙元春监督你家吃饭,都是同龄人,还好说话。”对孙元春母亲宋讲桂说:“你家住得离学校远,孩子每天骑车跑来跑去浪费精力。”
“就是,我觉得梅芳说得有理,这样真的行”
“对的,对的,高中很累的,你这每天跑,跑多少年来!可不是跑一天!”大家一听这话,都跑过来劝。
“我怕他不同意。”孙元春妈妈说。
“你家儿子听你的话,别人家不敢说,你家你说肯定有用!”“就是,而且都是同龄人,你家(江灯家)儿子比他家大一岁吧,听讲你家儿子长得白白净净的,也不多说话,他家儿子也不错,从来没被请过家长”
宋讲桂心里羞愧,她知道自己儿子学习并不好。
宋讲不知道儿子愿不愿意,我回去问问他
方丽说:“我也回去问问”
没过几天,孙元春搬到了江灯家,行李不多就一个大袋子。
孙元春和江灯每天上学,唯一见面的时间就是早饭,中饭,晚饭。
中午时
“江灯出来吃饭”孙元青就这样喊他。
江灯感觉怕怕的,但是久了他发现孙元春并不会强制他,因为经常孙元青自己也不规律吃饭,有时吃有时不吃,有时快速地扒拉几口,有时就喝点汤。孙元春自己会做西红柿番茄汤,中午的时候烧一锅,中午晚上就只喝它就行了。
“我也想喝。”
“过来喝,在锅里”
两个人都草草地喝一口完事了。
江灯现在在学校很孤僻,几乎没什么朋友。其实江灯初中时成绩还不错,年级里排得上名,也有些好朋友。高中转校过来,可能是不适应,性格愈发孤僻了。但江灯唯恐母亲知道,总表现得一如往常,只有在家里,江灯才能喘一口气。
江灯发现自己一点也不讨厌这个比自己小一岁男生。
虽然江灯大孙元青一岁,但孙元青体格强健,江灯是有名的白净。
从那个时候,江灯就初显自己黏人精的本质。
孙元春周末有空,要到大市场买双鞋,现在脚上穿得这双鞋的鞋底都被穿薄了,下小雨走路,地面没什么水,走着走着都一窟窿水,孙元春喜欢板鞋,这次去打算还买个板鞋。但孙元青没想到这次还有个同住的黏人精傍着。
江灯苦苦哀求让孙元春带自己去吧,来到这还没去过大市场呢,问:“那里热闹吗。是不是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霓虹璀璨?”“我好想看看哦,带我去吧,我也要买鞋。”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孙元青好不容易清闲下来,心中腹诽:“你们是怎么看出来这人性格孤僻,不容易接近的,这不是上赶着往人身上贴吗”孙元春无奈,“想去就去。”江灯用他的行为表达了他的欢喜,他把头往孙元春手底下上下蹭了蹭。
当时孙元青看着这颗头,说实话,孙元春感到有一点奇怪,看着这幕场景,孙元春总是忍不住为他担忧,男孩子这么柔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被欺负。
终于到了周末。
江灯终于等到了周末。
江灯早早地穿好衣服出了房门,发现母亲还没起,孙元春也还没起。
这种机会不多见,他敛声屏息,蹑手蹑脚地走到孙元春的房门口,趴在门上听了会儿动静,没什么声音,应该还在睡觉。
咚、咚。
“你起了吗?”
孙元青一下子被惊醒了。孙元春其实睡眠质量很高,但很奇怪,也许是借住在别人家,也许是知道今天应该有些事要做,一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马上就醒了,而且立马意识到是江灯喊自己和所为何事。就小声对门外的人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