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都市言情 > 穿越四十年 > 第五章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第五章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大。

    七十年代初,宁境公社决定在原有几亩茶园基础上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从坪乡生产队抽调骨干,正式成立了坪乡茶场,原来的和尚和尼姑成为了茶场的师傅。

    茶场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取得了一定成绩,以此带动了坪乡生产大队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为此,引起了唐宁县委的高度重视,决定在继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柑橘果园、林业、高山水稻种植。

    在县知青办和宁境公社的领导下,1973年7月份开始,茶场正式接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坪乡茶场因此改名为坪乡知青农场。

    坪乡知青农场的知青主要来自江宁省内不同城镇和周边省市的应届中学毕业生。

    宁静公社为了帮助知青建设这个综合性的农场,自知青农场成立起就陆续从公社各个生产大队抽调的十几位农民青年和几位老农民,最高峰的时候,全场总共有知青近八十人。

    梁海涛他们这届知青来的时候,茶园和水稻田都已成规模。由于高山土壤酸性太高,蔬菜难以成长,但最起码农场的知青一日三餐能吃饱饭,而且不需要国家补贴。

    每年不仅能向县里上缴上百担的茶叶,还能向公社上交一定数量的公粮。

    使得坪乡生产队成为了宁境公社人均工分最高的生产队,真正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脱贫。

    必须承认的是,第一批主要来自唐宁县城的二十多名知青,在洪建的带领下,在当时最艰苦的条件下,披星戴月、开荒辟地,在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努力,为知青农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榜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而且洪建放弃了1974年征兵、1975年招工和征兵的三次先后机会,承诺了“等到柑橘园成林的时候再走”的诺言,这点不得不让梁海涛佩服。

    洪建对刘娜的追求、喜欢玩弄权术、刁难原主,但抹杀不了他带领农场知青开辟了五百亩茶园、五百亩水稻田、五百亩柑橘园、五百亩山林所做出的贡献。

    ……

    历年来,每一届新知青到来的时候,恰好正值一年一度的水稻“双抢”季节,干的头一份农活儿就是收割、翻田、插秧。

    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水稻田都是层层梯田,层与层时间的落差最大的有两米高,田埂的宽度一般在二十到三十公分之间。

    最大的种植面积不超过一亩,大多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

    走在田埂上就好比走绳索,心惊肉跳的。尤其是遇到下雨天,田埂都是泥水,胆颤心惊、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就滑水田里或摔到下一个梯田里去。

    一旦滑进水田,拔脚再走,就象被什么人拖拽似的……

    每一次参加“双枪”的前一天晚上,生产队都得组织知青召开动员大会。

    所谓的“双抢”就是抢收和抢种,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夏季的水稻收割了之后立即插下秋季的秧苗,那是一年中农村最忙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得起早摸黑、挥汗如雨,感觉就是跟时间竞赛。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从公社各个生产队抽调来知青农场的农民,都不得不请假回到自己家中帮忙“双枪”,所以,农场里剩下的都是知青,还有两位时不时给大伙儿忆苦思甜的老农民。

    动员大会之后,新知青们个个兴奋的睡不着觉。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就挽起裤脚摩拳擦掌走进了梯田……

    “我的妈呀!这,这么窄的路怎么走呀?”

    走在最前头的刘娜顿时愣住了!

    她走在梁海涛前面,刚走了第一步,第二步就迈不出去了,那只脚说什么也不敢抬起来,深怕一抬起来就摔倒,她站在那儿快半个小时了,她不走,梁海涛就走不了,梁海涛走不了,后面的十几个人就动不了,最后她急得哭出来了。

    梁海涛心里也为她着急,但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帮助她……

    他只能在她身后说:“你别着急!抬起头!眼睛往前看!”

    一会儿,只见她一边哭,一边慢慢弯下身子,弓着双腿,撅起屁股,两只手趴在田埂上。

    梁海涛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看着她四肢慢慢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动着,梁海涛身后的男知青不禁捧腹大笑。

    没想到的是,刘娜伸出一只手招呼着梁海涛,非要他把手给她。

    “走田埂最关键的是重心,不能牵着手,两个人重心不稳,反而更难走。”

    刘娜不听,哭喊着说:“你怎么一点儿同情心也没有?你不保护我谁保护我……”

    梁海涛顿时哑口无言,看着她令人心疼的样子,只好把手伸过去牵着她。

    当她刚迈出第一步,就摇摇晃晃连拖带扯地把梁海涛也给一起拖到泥田里。

    看着她和自己,浑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