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参加在美、英、法、德等地举办的“华夏文明五千年”展。
画里的老农民面庞如沟壑般纵横的皱纹,额头渗着汗珠,上唇和下巴稀疏凌乱的胡须,那仅剩一颗门牙半张的干裂的嘴,鼻梁左侧那颗象征着沧桑经历的苦命痣,以及他端起的那个残破的粗瓷碗,都暗示了劳动的辛劳、生活的困苦以及丰收的不易。
那副画虽没有华丽色彩,也没有宏大场景,没有呻吟、没有露骨刻画的图像勾勒,除了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更是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饱经岁月洗礼,却又坚强不屈生活着的广大的普通农民形象。
后来被业内评价为“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华夏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华夏人的心。”
农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题和脊梁,也正是这幅作品力图表达的中心意蕴。
在漫长的人生里,岁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记,而这样的印记,无需掩盖,它是唤醒我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读懂父亲,感恩生命与自然,善待一切,笑对人生最有力的力量!
由华夏农民到父亲,作者联想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父辈,正如作者所言,站在这样一位如此淳厚、善良、辛苦的父亲面前,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又有谁不去热爱这样的父亲呢?
梁海涛望着快速行驶的列车窗外一片片闪过的稻田,自言自语的说道:“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不能忘记养育了我们的那片土地,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