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去镇上

    苏北从柜子里掏出一个木盒子,里面有八两银子,还有两贯整的和十几文散的铜钱。

    其中六两是分家时候分的,其余是他自己抄书攒的。说少也不少,但是要做生意的话肯定是不够的,只能做点小本买卖。

    要从说低成本角度看的话肯定就是吃食方面了,低成本高收入但是同时也是最容易失败的。

    要怎么样做到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愿意掏出钱包。

    路边摆摊肯定要方便做,味道要香,出菜要快,符合这个的应该就是麻辣烫了。

    刚好现在是秋天,在凉凉的秋风中吃点热热的再好不过。

    不过运输食材加上锅和调料餐具什么的估计是一个难点,自己一个人好像搬不动,就算是坐牛车到镇上,可是从城门到集市也有一大段路程。

    苏北一下就想到苏大哥,毕竟他一看就是身强体壮,干好能补足自己缺点,而且有钱当然是跟兄弟一块挣。

    苏北用毛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后就放弃了,虽然自己会写,但是用毛笔又慢又累,只适合用来修身养性。

    最后在厨房拿来烧过的树枝,才快速在纸上写下所需材料,还是这样方便。

    第二天一早苏北就醒了,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扔到坠子里 ,毕竟放在空间里比哪儿都安全。

    快速洗漱完,随便吃点就提起门口小背篓便往村口走。

    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间有往返集市的牛车,也就两文钱一个人。但也有村民舍不得这个钱,选择走路,毕竟鸡蛋才一文一个,少坐一次车可以省两个鸡蛋捏,都是有了重物才舍得坐车。

    苏北到的时候牛车上已经坐了几个人了,人跟货物挤了满满一车,苏北跟驾车的李大爷打了招呼,交了钱便上车。

    因为已经秋收了,有些家里存粮足够的就背着稻谷、小麦的准备去集市上换写钱,买些家用。

    牛车就是木板和轮子简易组成,本就空间不大,还要容纳货物和人确实有些挤,但也没办法,要是自己走的话估计半路就昏倒了。

    苏北坐在拐角,背篓抱在怀里,只占了小小的一角。

    农闲时节汉子们都出去找杂活干了,同行的几乎都是村里的妇女,一路说着家常里短。苏北对村里的人并不是太熟,这几人也不认识,他也就安安静静的待着。

    乡村小路并不平坦,车轮磕过石头时整个车都会抖那么一下,屁股下又是硬硬的木板,苏北这小身子拢共没几两肉,硌得屁股疼,不时换个姿势坐。

    同行的婶子自然也是注意到苏北,毕竟从村里走出一个唇红齿白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肯定会引人注目,笑道,“这牛车就是这样,小郎君要是坐不习惯,下次可以拿个垫子垫着坐。”

    “多谢婶子提醒。”苏北回道。

    “小郎君是哪里人士,来作甚呢?”彭翠嫁到李家村也有十几年了,但从未见过和听过谁家的小子长得这么标志。

    “对啊,小郎君打哪来,我可没见过能生得你这么模样的。”一个四十左右的婶子道。

    “婶子们说笑了,都是两个耳朵一张嘴的。我就是李家村的人,可能平日很少出门,没见着面。”苏北笑着回道。

    “那是哪家的?”彭翠对村里的消息流通知道的得详细,没想到还有漏网的。

    “我大哥是苏东。”苏北觉得他是要一提苏东,应该大家都能反应过来。

    “你是苏北?怪不得,要是你经常出来村里溜一圈估计所有小姑娘都要被你迷倒。”彭翠道。

    “这么看的就对了,你跟你娘长得像,怪不得这么俊。”另一婶子又说。

    “家里说亲没,我大舅家的二表弟的女儿今年十五……”

    苏北祈求快点到镇上,这些婶子太热情了。

    “到咯!”李大爷停下牛车。

    苏北听到这两个字感觉见到了耶稣,他是真的不擅长家常里短的婶子们沟通,虽然知道他们没有坏心,但是盛情难却。

    “婶子们再见了,我要去市集买东西,可能不顺路,先走一步了。”苏北向众人告辞。

    进了城门走了大约十来分钟便到了集市,道路两边摆着小摊。有村民自家种的蔬菜水果,也有摆了桌椅卖面条等熟食的,还有挑着扁担沿街叫卖的货郎。

    看着人流涌动,物资丰富,苏北也放心,只有人富裕了购买力才会大。

    苏北往卖肉的店铺走去,案板上的猪肉都是一大膘肥的,非常受欢迎,因为平时很难吃到荤腥,所以肥肉是卖得最贵的,最受欢迎的。

    屠夫拿着尖刀处理着肉,划了几下骨头从肉里剥出来扔到一边,非常熟练。

    “小郎君要买点什么?”说着边将那块肥肥的猪肉摆出来,翻了两下,“这可是刚切下来的,白花花的油水可足了。”

    “帮我拿两斤五花肉就行,这猪骨头和猪下水怎么卖?”苏北看着堆在角落的猪下水。

    “两斤肉四十文,骨头一文五根,下水这些全部给个三文吧,不过后生这个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