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其他小说 > 赤心巡天 > 第一百九十二章 非是一家事

第一百九十二章 非是一家事

也……”  他不欲继续说情感,转道:“所谓阵道,是引天地之力而用之,是以人道演天道。天道若欲使夏亡,夏便亡了,我太氏无非以血祭之。只是唯独于你,一定要留下我太氏的火种。”  太煦的眼神如此平静,平静中有巨大的、隐忍的痛苦:“我不是让你现在就走,我太氏是大夏名门,现在让你走,等同拱手投降。无异于对国家的背叛。我是说,在最后的时刻……”  太寅咬牙道:“胜负犹未可知。夏国三十二年前未亡国,今次也不会亡国!”  “当然。”太煦道:“我相信我大夏还有未竟之天命,我愿为此奉献所有,奋战至最后……我只是说最坏的结果。如果……”  他深吸了一口气,才把话说下去:“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太氏唯独你不能死。”  他从怀中取出一张青色的、宝光朦朦的阵盘,交付到太寅手里:“其它的东西我不能给你,因为我还需要战斗,大夏还需要我战斗。这张青冥挪移盘,历来是太氏家主的保命之物。传到我手里,已经有二十年。在必要的时候,它可以帮助你逃走。我现在交给你,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使命。”  太煦有自己的儿子,有自己的女儿,但是这张唯一的青冥挪移盘,他给了太寅。  他看着太寅,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不死,太氏不灭,阵道不灭。”  他合上太寅的手,用双手握住,重重地按了两下。  而后便自起身,离开了房间。  太寅想说,不会的,不会到那一步。  太寅想说,如果所有人都死了,我为什么要活着?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他甚至想说,不,我所想象的阵道,不是你们所说的那样。就算我活下来,活着的也不是太氏古老的阵道。不是你们的道。  可他竟一句话也没能说出来。  他怎能说出一句话来?  在这间再没有其它声音的静室里。  他跪坐在原地,和他的影子一样孤独。  ……  ……  太家事,非是一家事。  齐军在一日之内摧破剑锋山,简直是当头一锤,砸在了很多人的脑门上。  此战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或许只有战后复盘,才能看得清楚。  单就现在而言,开始谋求后路的,已不止一家一姓……  而齐军还在前行。  百万齐军,摧枯拉朽。  奉节府全境易帜,刚好在三天之内完成。  “紫极之征”随之贯通奉节,在拓展补给线的同时,也帮助军队完成对占领区的管控。  齐军并不苛虐夏人,也不刻意阻止夏国百姓逃亡。  一则,有强烈逃散意愿的百姓减少,会降低已占领区的管控压力。  二则,只要是在夏国境内,无论他们逃到哪里,齐军都会打到哪里。最后都是要回归统治,此前不妨就粮于敌!  三则,逃亡的夏国百姓,本身就是最真切的恐慌源。  派一百个间谍在夏国境内制造恐慌,也比不上一个背井离乡涕泪横流的夏国老百姓来得有用。  曹皆用兵,对细节的掌控近乎完美。  此时此刻,齐国百万大军,集结于涟江之畔。  旗官纵马驰骋于半空,举旗高喊:“传主帅令渡河!”  擅长水行道术的修士,沿着涟江水岸一字排开。  动作整齐划一,几乎是同一时间掐动印决,发动了军阵道术。  咔咔,咔咔。  冰层迅速在水面蔓延。  这种冰,不是河流表面的一层浮冰、薄冰,而是厚至半截河岸、完全可以跑马走车的冻冰!  术法过后,涟江已冻。  那流动着的、外绕江阴平原而走的数百里涟江,于此时凝固了。  折射着日光,一时间竟然显出虹影。  逐风军人人驭马,结阵为前军,雄赳赳踏河而过……  人淹没了河!  而将目光自这强军潮涌上跃起,眺望远处  但见日垂平野,旭光分流,在那彷似视野尽头的位置,有一座雄城的阴影。  在这富饶的江阴平原,同央城岿然伫立。  夏国最强的神武、镇国二军,皆在于此。  大夏国柱武王姒骄,亲镇此城。  更有百万府军,云集而来,要以同央城为中心,建立一条稳固的东北防线,将齐军牢牢挡在此线之外。  立在空中,重玄胜眯起眼睛高眺远方,在那座雄城的阴影之中,看到烟尘弥漫,大片的骑军如黑云涌来。  “夏军竟然敢出城大战?”旁边一同升空的姜望,有些惊讶地问道。  在他看来,齐军之强,是毋庸置疑的强。横扫天下,非霸主国不可撄其锋。  夏军唯一的优势在于地利,据城固守才有可能与齐军相抗。  怎么会这个时候反倒出城大战呢?  尤其那一杆绣着镇国二字的军旗,说明这支军队乃是夏国最强的劲旅之一。这明显不是试探,夏军气势很足,好像要一轮将齐军打回涟江东岸!  重玄胜淡声解释道:“山川之险不能固其国,有死之志方能镇其疆。在守城之前,肯定要打一场的。这一战不打,夏军心气皆无。曹帅为什么不惜代价要一日攻陷剑锋山、三日全占奉节府?这就是原因!”  如果虞礼阳真把奉节府变成了血肉泥潭,成功迟滞了齐军。那么祥佑府这里自然可以从容固守,以逸待劳,守它个天荒地老。  但剑锋山一战即陷,奉节府三日易帜。夏国人的军心战心,几乎已经被凿烂了。  一场国战打到现在,若仍是一次正面的交锋都没有,一点勇气都不能够彰显,守城是守不下去的。人的意志若是没有依托点,早晚崩溃!  秋杀军这时候还在涟江东岸没过河呢,此战轮不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