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大悲咒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同样是法力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同的心,去接触大悲咒的时候,效果是不同的呢?因为我们的心,心有千千结。我们住在很多的相上,结果我们强大的力量都失掉了。所以祖师告诉我们把心带回家,见相离相。这是第一个。我们住在相状,使令我们心灵变成非常的狭小,所以一个人对相越执着的人,他的胸量肯定越小,他今生的成就也就越小,不管你做多少定课,因为你作功课是心力嘛!
第二个、你经常喜欢住在你心中的感觉跟妄想,你的心变成非常脆弱。为什么呢?因为感觉跟妄想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经常会觉得心不安,弟子心不安啊!你看,我们很多念佛的人,你问他说,你有没有把握往生?没有几个讲得出来。佛力是现成的啦,佛力不可思议这一部分是佛菩萨已经准备好了,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已经整个摄持在一句佛号当中,这个地方没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把握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全部把它开显出来呢?因为我们的心力太薄弱了。
我们住在一个相上,我们就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当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你心中有所住,(这种攀缘心,要假借外缘而有),你就要假设你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来干扰你。你要假设你心中的烦恼,不要来刺激你;你要假设你临命终的时候,不发生任何的状况;你还要假设临命终的时候,善知识的现前跟你开导安慰…所以我们一般人用生灭的攀缘心来念佛,你要达到临终正念,你要有很多、很多条件的具足。而每一个条件你都没有把握,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完全不是操之在我。
而我们修了《首楞严经三昧》以后,我们会告诉我们自己,临终的正念,是我自己做主的。因为你开始学着:勉强自己去离开自己的感觉、去离开自己的妄想,把心带回家。你慢慢知道,原来你真实的力量,是可以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这件事情是做得到的。就像祖师说的,不管房子外面风吹雨打,你房子里面,是安然无恙的!
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可以成就平时的自在、平时的正念;你也可以得到临终的自在、正念。因为很多外在的环境,是你没办法决定的,但是你可以决定你要不要住在上面?
外境要显现什么样的因缘,这个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是这个业显现的时候,你要不要住在上面,这个是你决定的,你可以操之在我。所以《楞严经》它的整个思考模式只有一个,就是把心带回家!你不要去攀缘外在的色尘,不要去攀缘你内在的感受跟你的想法,这对你没有好处。会把你的心量弄得很狭隘、会让你所修的功德不圆满,会把你内心弄得很不安定。而反过来,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常乐我净,所以回家是好的。
总之,整部的《楞严经》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返妄归真。把一个虚妄、在外面攀缘的心,带回到我们真实的心。
己二、劝修
这一段经文,等于是佛陀在前面七处破妄,十番显见,乃至讲到二决定义的第一决定义,发菩提心后,佛陀先作一个总结的劝修。
结示法义
拣择真妄: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依真修学: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这里讲到——
我们整个返妄归真的过程,有两个次第:
第一个、是一种拣择:你要知道拣别,去选择…拣别虚妄,那么选择安住真如。你就要做一个真、妄的拣别跟选择。
佛陀说:阿难!你现在想要依止你一个凡夫的见、闻、觉、知。当然这个见闻觉知没有什么错,我们修行当然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听音声,听梵呗、听佛的说法,乃至于第六意识的了知。那么我们依止见闻嗅尝觉知,来修学一切的法门,我们的目的干什么呢?要能够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也就是说,当你学佛的目的,不是只是追求人天的生灭果报,而是追求一种圆满的佛果菩提。那怎么办呢?你要先拣别,这个拣别就是有远离的意思,你要远离生死的根本。
什么叫生死的根本呢?就是攀缘心——心有所住。
你必须要依止不生灭心,才能够圆满…不生灭的圆满湛然的这种心性,才能够成就。所以,第一个,你先你要先依止不生灭心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那么当我们把心带回家以后,要做什么事呢?以湛旋其虚妄灭生。这个湛就是湛然不动,依止这个湛然、不生灭的一个心性来旋转,这个关键在这个旋字。当我们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不是大事已办啊,妄想它亦不断的干扰你,所以开始怎么呢?调伏。前面是讲安住真如,这个地方是调伏妄想。
《楞严经》讲调伏,是讲旋转。这个旋转就是转识成智——把妄想转成真如,使令这个生灭虚妄的心,不再生起,恢复我们本有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