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武侠修真 > 楞严经修学法要 > 第11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11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净觉性,才能够成就本来光明、本来觉悟的不生灭心,然后依此来当作我们因地的发心,才能够圆成不生灭的果地功德。

    古德在解释这段文的时候,提出两个字的重点:

    第一个依:首先你要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

    第二个旋:你要能够旋转妄想,把这个妄想转成真如,依止不生灭心来转妄想。

    要知道:我们的修学过程当中,你的因地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说清楚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但是你用什么方式来对治烦恼,这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

    (一)你用对立的方式:烦恼现前,用很强烈的方式,把它断灭,那你这样子的话,就是声闻人的对治方法,偏空的思想。

    (二)大乘的思想:是认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只是一念心颠倒而变成妄想,妄想不是让你去断的,妄想你要去感化它的!所以《楞严经》它的意思就是,你要进入你内心的世界,先找到你的真实的真如,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妄想沟通。我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个转识成智,这个是转,而不是断。大乘佛法的妄想、烦恼是用沟通的方式来转变它。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它只是一念的妄动,产生一种虚妄的假相而已。就像这个水泡,水泡你可以把它转变成水,其不变的湿性不失。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你面对烦恼的方式,是用什么样的态度,这会影响你未来的种性。

    古德说:声闻人在断烦恼的时候,错损菩提。他用很激烈的方式来消灭烦恼,结果他菩提心也发不起来。因为烦恼的性,就是真如的性,错损菩提嘛!所以你看阿罗汉修到最后是没感觉了。阿罗汉修到最后是想受灭无为,没有感觉,没有想法。那这个人就完了嘛。这不是一个有情众生,所以唯识学上说,严格来说,阿罗汉入了灭尽定,已经不是一个有情众生了。就是有情修成无情。那就跟一个石头差不多啦。但是我们看佛陀成佛以后,他是无量的大悲啊,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去做种种的示现,因为佛陀在断烦恼的时候,没有伤害到他明了的觉性。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

    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千万不要造成后遗症。我们有病,我们应该吃药。但这个药把病治好以后,不能伤到你身体的元气,所以你的善巧就变得很重要。断烦恼每一个人都会,问题是你用什么方式?我希望我们一个大乘的佛弟子,眼光放远一点,你不只是断烦恼,你的目的是要成佛。所以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要保存它的觉性。

    那该怎么办呢?这个方法——我们现在讲最圆满、速度快、又没有后遗症的方法:

    首先,你先把心带回家。我们讲过…遇到烦恼活动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贪烦恼在干扰你的时候,不是提佛号,先安住一念心性。你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烦恼,那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在动。那么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再提佛号,然后再用止观的方式跟烦恼沟通,说这个是虚妄的,那只是过去的一念妄动,这是一种过失相。你不断的用佛法跟它沟通,这个妄想自然消灭掉,因为它不真实嘛。所以当这样我们断烦恼以后,我们叫做什么?佛法说:恢复本来面目、恢复你原来的觉性,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整个过程──当然安住、调伏。

    这里,佛陀讲出一个生活上的譬喻:

    以喻合法

    初成调伏: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终成断除: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这里,总共是有两段的内涵:

    一、先讲一个譬喻:如澄浊水,贮于静器。这个澄当动词,我们想要去澄清一个污浊的水。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清净,这个水本来没有任何相状,但是无缘无故的,不晓得是谁,把它丢了一把泥土进去了,这个水就开始污浊了,就变成清净的水跟泥巴就混在一起了,这当中有清净的水有泥巴,两个同时存在。但是我们对泥巴开始厌离,我们希望把心带回家,我们希望安住清净的水。那怎么办呢?贮于净器。你把这个水,不要去动它、不迷、不取、不动,你把它放在一个寂静不动的器皿上,放久了以后,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那么你让它沉静的力量,慢慢的深沉、让它慢慢的不动…时间久了,这个尘土,它自然的沉淀下来,那么清净的水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这个叫做调伏客尘烦恼。

    佛陀所讲的这个方式,对于妄想,是用沉淀的方式,让它自己沉淀,你不要去断它,因为它没有实体的,让它沉淀下来。

    二、第二段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初学者没有能力去断烦恼,什么时候断烦恼呢?等到你有禅定的时候。所以资粮位的菩萨,在闻思的阶段,他不断烦恼的,他只是要求你不随妄转,让它沉淀下来,你不要再住在上面,让它沉淀下来。那么等到什么时候,才开始断烦恼呢?加行位菩萨,当他产生修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