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遇到了淫欲之火,他安住、他回光返照,就神光内凝,然后再用种种的方法对治,他就能够转物──转淫欲之火,成智慧之火。
一个人要懂得放下,你才能够拥有所有的东西,这个思想很重要。
二十五圆通的根本思想,就在这一句话: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就是这个思考。
庚二、地大圆通
这个是以地大为所观境:
平地之行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兼修效力
【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这里,它的能观智,还是一样从假入空观,正念真如,脱离妄想;但是他的所观境,他的妄想的所缘境是什么呢?大地,以这个坚固的大地为所观境。我们看这个当机众是谁呢?持地菩萨。这个持地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在因地上,他是因为平整大地而成就圆通,所以在事相上呢,就安立做持地,因为他观察地大,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摄相归性,这是第一个。其次,从理观上来说,因为他最后的结果──他的内心跟大地一样的平等,来面对一切的众生,所以叫持地。有这两层意思。
持地菩萨他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我在过去生做凡夫的时候,我曾经遇到一尊『普光如来』出现在世间,我当时有幸,做为佛陀的一位出家比丘弟子。那么他出家作比丘之后,平常做什么事情?他怎么修学呢?这个比丘他不是在佛堂用功,他是经常到一些要路津口、田地险隘这个地方去活动。什么叫要路呢?就是众人往来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叫要路;津口就是车子很多的地方。这个田地险隘,就是道路或者土地,有危险的地方,或者不如法的地方。什么叫不如法呢?就是妨损车马,经过这里,对车子或马会产生伤害的。这时候,持地菩萨看到这种不如法的地方、危险的地方,他就把它做一个平填的工作。比方说:这土地跟土地间有河流,这车子开不过去,怎么办呢?他就在中间做一个桥梁。或负沙土,欸!这个地方有一个很深的坑洞,他就用这个沙土把它填平。如是勤苦的工作,做了多久呢?经无量佛出现于世啊!他就是做这些──或做桥梁、或负沙土,这种平填大地的工作。
在这里我们看得出来,持地菩萨他在整个过去生中,他面对的所缘境是什么?大地。他整天就是跟心中所看到的(就是这些土地),这个土地有没有什么伤害啊?有没有什么坑洞啊?有没有什么断绝啊?他心中的妄想就是这种大地的妄想。所以他必须就着这样的因缘就路还家。
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除了大地,他兼修物品,说:有些力量薄弱的众生,比方说老人、女众等等,在阛阓处,人车热闹的地方,需要别人来搬一些比较重的东西,那么我就事先把这个东西,搬到他所指定的处所,放了以后,马上就离开,完全不收费用。前面他的所观境是大地,这里兼带帮人搬物品。
到了毗舍浮佛…(我们现在叫贤劫,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贤劫之前,庄严劫的最后一尊佛是毗舍浮佛。)毗舍浮佛出现在世的时候,当时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看这个意思…他(持地菩萨)当时是一个居士。怎么知道是居士呢?因为他有收钱──我为负人,我身为一个挑夫,我帮人家挑东西,那么我挑夫的原则是什么样?无问远近,就是收一块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这当中有些车子,被陷溺在淤泥当中;我有神力为其推轮,因为过去生经常为人家整地、搬物品这个福德力,所以他今生的力量特别大,他就能够推动车轮,来拔除众生的苦恼。
持地菩萨到这个地方,他的生命都还是在事相上活动,整理大地、搬东西、为人家服务…所以他的心,虽造善业,但还是安住在攀缘心,还是活在心中妄想的生灭心当中,我们只能说他在修习安乐道,直到后来的因缘,才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佛教平心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于触自在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回证大果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这持地菩萨他过去都是在向外攀缘──整天在外面做慈善事业,但是后来遇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