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芜唇角扯不出一丝笑,却只得附和:“皇上英明,芜芜断然是想不出这样好的法子。m.aihaowenxue.us”
原来,说了这么多,还是不能改变李玦的决定,李柔还是要被赶去蜀中。
呵。
李玦说得实在好听。
不能寒朝臣们的心。
不能寒朝臣们的心,倒是能寒亲妹妹的心么?
按着李玦的说法,赵媛死了,赵启重伤,他需得顾及着太后和赵丞相不好再责罚赵启,便只能委屈李柔,让李柔去蜀中。
可李柔若想去蜀中,又为何久留长安?
李柔生在长安长在长安,蜀中虽好,到底千里迢迢,世间哪个女子愿意远离故土赶赴千里之外呢?
分明李柔为李玦已经和亲牺牲过一次,好不容易回到故国,却不得再留在长安。
况且,赵启行为不检,李柔教训赵启,惩治恶徒,是令所有女子拍手叫好之事,为何如今却要‘食恶果’。
再说赵媛,李玦对赵媛有真心过?
赵媛死前,连李玦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如今李玦怕落人口舌,只凭一件查无可查不知真假的血书就将赵媛的死推在李柔身上。
李玦此举,不过是认定即便李柔承担了错处,旁人一时半会儿动不了李柔,李玦便想一笔带过,将事情遮掩过去。
他隔岸观火,只为自己名声,从不为旁人考虑,实在是自私凉薄。
思索间,谢芜更嫌恶李玦阴私。
李柔多次与赵家争执,或多或少于李玦有助益,且为大齐二嫁匈奴,稳定的是李玦的江山社稷。
如今国泰民安,李柔曾二嫁匈奴却被人戏言诟病。
那些在阴暗处的流言蜚语,一个比一个难听。
李柔有今日,焉不是为了李玦,难道如此种种,还不能换李玦一次明目张胆的偏袒?
谢芜心中愤愤,悄悄握紧了蜷在袖中手,将心思暂且压下。
李玦声音又从身侧响起:“只是阿柔久居长安,未必愿去蜀中。”
他又道:“既然芜芜觉得与阿柔甚是投缘,不如芜芜代朕规劝阿柔?”
谢芜语塞。
她去劝李柔离开长安?
呵。
李玦未免也太看得起她。
她是谁?李柔又是谁?
李柔连赵丞相,太后都不放在眼中,肯听她的话去蜀中?
谢芜面有难色:“能为皇上分忧芜芜自然是心甘情愿,只是芜芜与殿下并不熟络,殿下未必会将芜芜的话放在心上,况且,殿下居公主府,来往之间甚是不便,故而……”
“无妨。”
不等谢芜说完,李玦径自打断她的话。
谢芜:“……”
李玦拉着她的手:“芜芜是朕信任之人,只有将此事托付给芜芜朕才放心。”
谢芜:“……”
“至于出宫,更是小事一桩,芜芜可以带着朕的玉牌来往公主府,有朕的旨意,无人敢阻拦芜芜。”
见李玦将一切妥善安排好,谢芜只得脸上带上顺从微笑:“……是,芜芜定为皇上尽心全服殿下。”
尽管面上顺从,但谢芜内心已经翻了白眼。
只怕在她开口前,李玦已经将一切都设计盘算好,只等她顺着将话接下去。
枉费他弯弯绕绕与她说了这许多。
*
从勤政殿出来在回关雎宫的路上,雨桐得知谢芜要去公主府当即变了脸色。
今日在勤政殿外雨桐跟随着亲眼看到李柔处置大臣,如今又得知自家娘娘要去规劝长公主去蜀地,此等艰难任务雨桐着实捏了一把冷汗,担忧道:“咱们与长公主来往不多,长公主如何能听进娘娘的话?”
谢芜失笑。
是了。
若李柔肯去蜀地,一早便去了,又怎会在长安久留。
违逆李柔心意,让李柔去做不喜欢之事,简直难于上青天。
谢芜不禁长叹一口气。
她不知道赵丞相是否得知赵媛真正死因,但看赵丞相联合重臣所作所为,此时赵丞相一心想要将李柔驱逐长安。
再想到赵媛的死……
原本她只是怀疑,如今再看,已经是确凿无疑。
谢芜内心叹服,心想,除赵媛这一招,用得实在是高。
实在是在关键处推波助澜。
一来,赵家与李柔结怨已深,要说症结自然是与赵媛脱不了关系。
赵媛自诩出身好,做过许多没头脑的事,如今一死,无形中省去许多麻烦。
二来,若是能用赵媛的死与李柔联系在一起,成为对李柔的攻击,那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