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榫卯与秧苗

>

    明朝的农学家们则一脸严肃,嘴唇紧紧抿着,坚定地扞卫着自己的观点,毫不妥协。



    整个场面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强大力量拉扯着。



    一场没有硝烟,却暗流涌动的战争,悄然拉开了帷幕……



    林羽敏锐地捕捉到这紧张氛围,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赶忙站起身来。



    他目光如春风般扫过众人,语气平和却充满智慧:



    “诸位,不妨如此。吾等于城外择两处相邻之地为试验田,其一采贵国之密植法,其二循吾朝之传统种植法。往后一季,吾等共赴农事,悉心察之。待收获之时,以最终收成定夺何法更为优胜。”



    他的话,宛如一场及时雨,精准地洒落在这剑拔弩张的气氛中,瞬间让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



    双方都从他的提议里,看到了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之光。



    众人听了这提议,稍作思考,都觉得合情合理,纷纷点头赞同。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羽、苏瑶、朴孝文,还有两国的工匠、农学家们,怀揣着紧张与期待,一同来到试验田。



    他们挽起袖子,拿起农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憧憬的劳作。



    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这片试验田,承载的不仅仅是水稻的种植,更是两国农业交流与发展的美好明天……



    试验田边,微风轻拂,麦浪滚滚。



    苏瑶拿着锄头,认真地翻耕着土地,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发丝也被汗水黏在了脸颊上,但她却毫不在意,眼神中充满了专注。



    每一次锄头落下,都仿佛在大地上书写着希望的篇章。



    朴孝文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工人如何按照朝鲜的密植法进行插秧,他的声音温和而又耐心:



    “注意间距,要保持均匀,如此才能保证每一株水稻都能充分吸收养分和阳光。”



    林羽则穿梭在两块试验田之间,仔细观察着水稻的生长情况,不时地记录下一些数据。他还会与农学家们交流讨论,分析水稻在不同种植方法下的生长态势。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期间,林羽和苏瑶还邀请朴孝文参观了京城的书院和工坊。



    在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学子们正在认真地诵读经典。



    那整齐而又洪亮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大明文化的源远流长。



    朴孝文看着那些专心致志学习的学子,不禁感叹:



    “大明文化底蕴果然深厚,此等学子将来必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他的心中,对大明的文化充满了敬佩之情。



    在工坊里,朴孝文被各种先进的器械和精湛的工艺所震撼。他仔细地观察着工匠们的操作过程,不时地发出赞叹之声:



    “此些技艺真是巧夺天工,让吾大开眼界。”



    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感受到了大明科技的魅力。



    几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试验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闪烁着丰收的光芒。



    众人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来到试验田……



    采用朝鲜密植法的稻田,稻穗密密麻麻,颗粒饱满,产量确实比传统种植法高出了不少。



    然而,仔细观察后却发现,稻田里病虫害的迹象较为明显,一些稻穗已经开始枯黄……



    而采用明朝传统种植法的稻田,虽然产量稍低,但水稻生长得十分稳健,病虫害较少,稻穗饱满而健康。



    众人如众星拱月般围聚在田边,目光紧紧锁定在两块稻田上,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审视。



    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期待着人们的评判。



    一位明朝的老工匠率先开口,他指着采用朝鲜密植法的稻田,微微皱眉:



    “诸君且看,以此密植法所种之稻,稻穗甚是繁密,谷粒亦饱满,产量颇高。然,此病虫害之状……委实不容小觑。”



    说着,他轻轻拨开几株稻穗,露出了藏在其中的害虫和泛黄的叶片。



    朴孝文走上前,神色略带惋惜地点点头:



    “诚然,于吾国,此病虫害亦有之,然未如此严重。可见地异则情殊,差别甚大。”



    这时,一位年轻的农学家蹲下身子,仔细查看采用明朝传统种植法的稻田,一边看一边说:



    “吾等以传统种植法所植之稻,虽产量相较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