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榫卯与秧苗

欠,然好在病虫害稀,稻禾生长稳健。”



    众人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各有优劣,得想个两全之法。”



    “诚然,不能只看一面。”



    林羽站在一旁,听着众人的讨论,心中已有了主意。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诸位,依在下之见,莫若将此二法之长处相并。朝鲜密植法,于增产一事功效显着,吾等可取其精妙之处,适度调其密植之度;



    而吾朝传统种植之法,于应对病虫害颇具经验,可沿用诸般有效防治之策。如此行事,或能归纳出一套更契合吾朝国情之种植法。”



    苏瑶微笑着附和:



    “林公子所言,深合吾意。如此取长补短,相互补益,必能使水稻种植之法更臻佳境。”



    朴孝文思索片刻,眼中闪过赞同的光芒:



    “此法甚好,如此一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控制病虫害,实乃两全其美。”



    众人纷纷表示认同,脸上洋溢着达成共识的喜悦。



    此次交流合作,可谓成果丰硕。



    在这金黄的稻田边,不仅实现了农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明朝水稻种植寻得了更优之法;更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之间的情谊,恰似那秋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亮。



    回到工部工坊,林羽站在众人面前,神色庄重而又充满感慨:



    “今次与朝鲜交谊往来,使吾等深明,九州万域,各蕴其智,异彩纷呈。吾辈不可画地为牢、抱残守缺,当以开放之襟怀,广纳博取,涵容万象。取诸方之精要,熔于一炉,如此则大明科技、文化,方可日臻昌盛,永峙东方,雄视万邦 。”



    工匠和学者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林羽和苏瑶站在工部的院子里,望着满院新造的器械,暖烘烘的日光洒在身上,却暖不了他们心里沉甸甸的劲儿。



    苏瑶轻轻叹了口气:



    “此次与朝鲜使者相晤交流,虽有所获,然此仅为开端。日后待行之事,尚繁且众。”



    林羽微微点头,目光坚定:



    “诚然,吾大明欲长久昌盛兴隆,科技、文化便需持续进取。此途漫漫,吾等当全力以赴、奋发图强。”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林羽就钻进书房,在昏黄的烛光下,一页页翻看那些又厚又旧的古籍,希望能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找到新点子。



    苏瑶也没闲着,一头扎进了工坊。里头又闷又热,火炉烧得正旺,火星噼里啪啦直蹦。她和工匠们围在新改良的器械旁,一遍又一遍地调试。



    而这,也正是大明山河万里间,人间烟火中,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美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