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低迷

>

    林丽也改变了过去要一对一面对面见客户的模式,那样子一下午只能见几个人。要不就要在一个圆桌上吃饭,一次同时见多个客户,但七嘴八舌的效果并不好。疫情让大家都习惯了线上沟通,有时候线上可以一对多,是比较有效的。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又要过去了,到了2023年底的时候,林丽这一年接了好几个孤儿单客户,就是之前的业务员离职了,客户没有人服务。公司说可以让客户打客服热线,让这些客户选择自己想要的业务员服务。她因此接了几个这样的客户。



    去年上半年接过来的一个孤儿单,有四个孩子,家里开连锁餐厅的。夫妻俩文化不高,靠着这餐厅,养活了一大家子人,他们在深圳买了房子。



    林丽最初接触他们是帮他的一个孩子理赔意外医疗险,当时孩子摔伤了,住院治疗,她顺利帮他代办了报销,实时到账。客户还挺感激的,由此双方有了比较好的信任基础。到了2023年的下半年,她的二女儿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口角,互相推搡了一下。



    当时老师让家长去学校,这个客户的女儿被同学推倒在地。他们担心会不会有内伤,就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在拍胸部ct的时候,医生说发现孩子肺部有阴影,又不像结节,感觉不太好,让尽快住院做进一步检查。



    这可把夫妻俩吓坏了。他们家亲戚全部集中在一起出主意。有人建议他们去北京上海检查,更好一点。当时他们想到了老家有个远房亲戚,在上海专门给各大医院的食堂供货的。于是通过这个亲戚,给他们预约了上海一家肺病的专科医院。



    夫妻俩火急火燎地连夜带着孩子去了上海。经过检查,医生确诊为早期肺腺癌。医院里得肺病的人 真多,凌晨就已经很多人在排队等着看病了。



    他们家小孩才10岁,并不知道父母这么着急为什么。他们也不敢和孩子说她的疾病,只是告诉孩子,她可能得肺炎了。



    小朋友也不懂,就只知道自己生病了,要在医院住院一阵子。医生和夫妻俩说,他们要尽快手术,这个手术不大,微创,看现在的情形,切一片肺叶就可以,还没有发生转移,也没有影响到周边的部位,还是比较幸运的。



    夫妻俩担心极了,他们家族都没有人得过癌症,怎么会这样?这对夫妻一直在手术室门口等候,等到手术完成后,做了病理检查,确诊了腺癌。他们听了医生说,不需要化疗放疗,做完手术一周就可以出院,出院后三个月后再回来复诊,之后半年复诊一次,防止复发。



    他们住了一周院就出院了,孩子就正常上学,不影响她上体育课什么的。他们当时给孩子买的那份终身重疾险,才交了四年保费,每年7700多元,没想到这次申请理赔,一下赔了50万。



    住院医疗的费用也有医疗险报销了,补充了社保的不足。而且,他们当年买的那个重疾险里居然还有父母的陪护金,弥补父母的误工费,分六个月发放,每个月2万元。



    这份温情的保险,让这对夫妻心里有了一丝暖意。他们不用过于担忧医疗费的问题,和之后孩子恢复期的问题。他们把理赔金存入给孩子买的教育金的万能账户里。如果未来万一不测,孩子复发或转移了,除了那份重疾险里的多次赔付的50万重疾金,他们还有一笔应急的现金流。



    他们不久就回到了深圳,继续生活。这对夫妻很有保险意识,让林丽给他们家保单做下检视,看还要补充什么保障。



    林丽经过检视保单后发现他们家小儿子重疾险不是终身保障的,建议补充上了终身重疾险,还给夫妻俩增加了100万定期寿险,对冲他们家庭责任最重的20年保障。他们家四个孩子,四个老人,一个经济支柱,家庭经济压力还是很大的,如果遇到风险,家庭的经济收入就岌岌可危了。



    重疾发现早还是幸运的。可以更好地生活,不影响家人的生活品质。每次理赔,林丽都会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之心。



    她这几年疫情后理赔的客户逐渐多起来。在当年底,她又遇到了一起重疾理赔。这是个中学校长,前两年在朋友推荐下,在林丽这里投保了一份保十年的消费型的重疾险。她投保时是通过林丽分享的投保链接进去操作的。



    当时林丽是通过亲戚认识了这个校长,她看得出这个校长其实并不了解保险,也不想了解,似乎很忙的样子,只是碍于介绍人的面子,就买点吧。



    投保时,林丽在一旁帮她操作,在做到健康告知那项时候,就一个个问题问健康状况,她很敷衍地说他们学校每年都有体检,没有问题的。在林丽提到乳腺结节、乳腺增生这栏时,她就说有点乳腺增生。按照投保的规则,乳腺增生是可以通过审核的。



    林丽就往下给她操作,这个保单属于福利性产品,可以通过扣她的医保个人账户余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