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体记录了徐霞客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感,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学和历史价值。
徐霞客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当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繁荣,考察地理环境和开发自然资源成了时代趋势。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党争激烈,农民运动此起彼伏,这让徐霞客弃绝仕途,走向自然。
此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间接宣扬了西方近世科学新精神,思想上学术渐趋解放,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实学、经世致用,徐霞客受此影响,加上其自身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家学渊源和家庭教育,以及个人的身体、思想和学识基础,促使他完成了这部巨着。
《徐霞客游记》的版本众多,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重要版本还有丁文江本和褚绍唐、吴应寿整理本,以及朱惠荣校注本等。这些版本在整理过程中,都尽可能地依据现存的抄本和相关资料,以还原徐霞客原着的面貌,并进行校勘、注释等工作,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着作。
《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这本地理着作也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的地理学着作;
同时,为中国地理地貌研究、山川水文研究、人文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载体。
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徐霞客怀揣憧憬开始外出游历,游历了太湖、齐、鲁、燕、赵等地,攀登岱山、游览孔庙、孟庙等名胜古迹。他还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白岳山、黄山、庐山等。在天台山,他险些坠入百丈悬崖;在黄山,他纠正了民间关于天都峰高于莲花峰的说法,并指出黄山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
母亲逝世后,守孝期满的徐霞客于崇祯元年(1628 年)开始远程游历。他前往玉华洞、罗浮山,考察福建地区的主要水道;再次登天台山并仔细考察水系;北上前往京师、五台山、恒山,考察两山山系特点等,并探讨恒山山脉植被、地表与坡向之间的关系,记录当地煤炭储存情况。
在外游历多年的徐霞客深感岁月无情和身体疲惫,回到江阴老家休整一段时间后,崇祯九年(1636 年),徐霞客前往滇云游历,开启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远行。
此次远行,他多了一位旅伴——静闻和尚。静闻是一位虔诚的佛家弟子,曾刺破手指蘸血书写过一本《法华经》。他慕名找到徐霞客,希望徐霞客能带他去云南的鸡足山迦叶寺礼佛,以了其人生大愿。
旅途并不顺利。他们行至湖南湘江时,遭遇强盗惊吓,加上风餐露宿,静闻和尚不幸圆寂。徐霞客料理完后事,本可就此结束旅程,但他却做出了令人不解的决定——继续前行,完成静闻的心愿。
他背着静闻和尚的骨灰,一路历经艰辛。靠着野菜干粮充饥,甚至当掉所有能当的东西以筹集盘缠,翻越广西十万大山,进入四川,越过峨眉,沿着岷江到达松潘,随后又渡金沙江、澜沧江、丽江,过西双版纳,最终到达鸡足山。
在鸡足山迦叶寺的佛像前,徐霞客泣不成声,将静闻的骨灰安葬于此。但他知道,静闻作为虔诚的佛门弟子,最大的心愿是去佛教圣地朝圣,于是他又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前往西藏。
以徐霞客当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这无疑是个近乎疯狂的举动。但他毅然拖着疾病缠身的躯体,走向遥远、神秘且荒凉的高原。经过半年跋涉,他翻越昆仑山进入藏区,用几个月时间朝拜各大寺庙后踏上归途。
徐霞客本身具有高尚的品德、重情重义的性格以及对承诺的坚守。徐霞客与静闻和尚结伴同行,共同追求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在旅途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静闻和尚不幸离世,徐霞客出于对朋友的尊重、对友情的珍视以及自身的道德准则,选择完成静闻的心愿。这是出于人性中的善良、正直和责任感。
徐霞客受丽江土司木增邀请前往丽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提出长江上源为金沙江,推翻了岷江为长江上源的记载,还记录了腾越州的地热温泉情况,后返回鸡足山撰写山志。
崇祯十三年(1640 年),徐霞客在云南丽江。 因积劳成疾,双脚患病难以行走。丽江土司木增给予了他帮助,派遣8名纳西族壮士,用竹舆(俗称滑竿)将他抬至湖北黄冈,徐霞客从这里乘船沿长江东下,回到了江阴马镇(今徐霞客镇)故乡。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4岁的徐霞客因病于江阴逝世。葬于江阴县马镇南旸岋村
徐霞客临终前留下遗言“此生无憾”,他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