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十章

   许知砚倒是不慌,来之前她才做过功课:“是500毫克。”

    戚沨跟着问:“那是不是低于500毫克,这个人就不会死?小袁,你说。”

    袁川回道:“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有的人三四百毫克就会致死。以前还发生过二百多毫克就致死的案例,但也有超过五百毫克还存活的案例。所以刘宗强生前的身体状况,也应纳入参考因素。”

    戚沨没有给几人喘息的机会:“那么,如果这个人死亡超过一个星期,甚至更久,还有没有机会验出酒精成分?”

    戚沨的声音很平稳,表情也没有变,但不知道为什么,许知砚却从里面听出一丝少见的“活泼”。

    “戚队,您这个问题有陷阱。”袁川说。

    戚沨扫了一眼过去,挑了下眉,眼底带笑。

    “死亡一个星期,是在什么环境下,什么季节,尸体有没有经过处理?如果是已经腐烂的尸体,一定会影响检验结果。”

    “冬季、冷冻。”

    “这题我会。”许久没有接话的法医助手小陈说,“八十年代前苏联就做过这类实验。尸体于夏季埋入地下,两个月后分别在脏器、大腿肌和血液里验出酒精。若是冬季下葬,四个月以后依然可以验出。但是大腿肌和肾脏里的酒精含量增加,胃里的相对减少。”

    “这么说,人死了,体内的酒精成分仍会吸收转移?”许知砚有点懵。

    戚沨看向被张法医一一检出并装桶的脏器,说:“死于急性酒精中毒,有人认为是多发于吸收期,也有人认为是排泄期。吸收期,尿液中的酒精含量会低于脏器和血液的含量,排泄期则相反。至于你刚才说的,尸体内的微生物会和酒精发生作用,在一定时间里产生微量的新生成酒精。不过这个含量非常低。”

    “都知道喝酒伤肝。”张法医问,“那么在做检材的时候,是否应该以肝脏为主?”

    “不是。”许知砚抢答,“应该是肾。”

    “看来提前预习过。”戚沨似有笑意,却没有手下留情,“除了肾呢?”

    “我想,大脑也要查……”

    戚沨看了过来,眼底划过一丝惊讶。

    “听前辈提过一个酒后驾驶的案子,尸检的时候说是有脑水肿现象。”

    “嗯,不错。”

    戚沨和许知砚没有看完全程尸检。脏器检材已经送到下一个房间,稍后会有其他法医进行检验。

    换完衣服出来,许知砚迎着微风吸了口气。

    戚沨问:“怎么样?”

    “活过来了。”

    “我是问你的看法。”

    “啊,这么快就要考试啊?”许知砚老实坦白,“其实我看不太懂……内脏有水肿现象,还有血点,就只看明白这些。”

    “脑部水肿、内脏淤血,伴随点片状出血,这些都符合酒精中毒死亡的条件。但是……”

    “但是?”

    戚沨停下来,侧身道:“还有其他死因也会出现以上现象。”

    “我想起来了,张法医说少了一颗刚脱落的牙齿,不知去向……不会吧?”

    “有这种可能,虽然概率非常低。”戚沨问,“还有,横向剖开喉管的时候,找到一些食物残渣。”

    “喝多了呕吐很正常啊,有残渣不稀奇。”

    “一个人如果在清醒的状态下,呕吐时会下意识弯腰低头,将食物尽可能吐干净。呕吐后还会漱口、喝水。可刘宗强是侧躺在地上呕吐。”

    “所以……”许知砚睁大眼睛,似乎明白了什么。

    “所以下一步,张法医会检查死者的气管。”

    “如果气管堵塞,那死因可能就不是酒精中毒?可……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

    许知砚难掩困惑。从接到报案到尸检,大家的接触时间都是一样的,而戚沨和张法医似乎在尸检过程中就快速达成了某种共识,比其他人多了一条思路。

    戚沨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先说说,死于急性酒精中毒的人生前有什么表现?”

    许知砚想着之前接触过的酗酒闹事的案件,一件件数,生怕说漏了:“会特别冲动、兴奋。头疼眼花、视线模糊、容易疲劳、昏睡……严重的话会丧失意识、痉挛、休克、停止呼吸,直至死亡。”

    “过程持续多久?”

    “这不好说,快的话半天,但也有人一两天以后才死于多脏器衰竭。”

    “李蕙娜说发现刘宗强死亡的时间是晚上八九点钟,判断依据是没有呼吸。如果这个时间属实,那么往前推,刘宗强出现不适的症状应该是案发当天下午,差不多是6-8个小时以前。”

    “那个时候酒精中毒症状就已经出现,居然还要借酒逞凶,后面又继续喝……”

    “刚才不是聊到毫克的问题吗?你所说的借酒逞凶,通常是处在酒精含量二百毫克阶段,超过四百毫克就会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