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交汇与碰撞

    周朝,洛邑。m.luhaibing.com



    257年时间转瞬即逝。



    公元前第500年,周敬王姬匄(gài)二十年。



    周王室持续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崛起。



    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兼并,礼崩乐坏的局面更加严重。



    五十一岁的孔子研究了大半辈子典籍,但对‘道’的真谛仍未完全领悟,于是再次向老子求教。



    这是他们的第三次会面。



    第一次会面在周朝的礼乐制度基本废弛时。



    孔子听闻老子在洛邑任守藏史一职(图书馆馆长)。



    老子博古通今、明道德之要,于是孔子前往洛邑向老子问礼。



    第二次会面是在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辞官归乡。



    孔子那时已三十四岁,人到中年却没能实现理想,于是前去求问。



    第三次会面就在今天。



    阳光透过树梢洒满林间。



    两人相对而坐,这林间的一方天地,便是他们畅所欲言的最佳场所。



    纪由藏在一棵树后偷听。



    “我特来向先生请问,何道能解。”



    老子淡然道:“无道能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强求,不干预,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



    在这次会面之中,孔子如同前几次那般,又得到了与之相似的答案。



    纪由抬了个茶几走出去。



    两人看着突然冒出来的人被吓了一跳。



    他们的小厮欲上前阻拦。



    纪由:“诶,别紧张,交流!我们一起交流。”



    他放下茶几倒上茶水,拿了个盆给乌骓也倒上。



    老子看他这随性的动作询问道:“你是何人?”



    “无名小卒。”纪由将杯盏推给他们,“我刚刚听见孔丘的问题了。”



    孔子开始回忆,今天好像没有说自己的名字吧,他怎么知道自己的名字。



    “有何高见?”



    在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区分。



    他们都讲道,不仅儒家和道家都讲道,兵家也讲道。



    孔子在问什么路能拯救现在这个礼崩乐坏的局面。



    他所倡导的‘仁政’在兼并战争为主旋律的时代难以推行。



    好在有鲁定公提拔,他能在鲁国实现自己的政治寄托。



    纪由坐在一旁,目光在孔子和老子身上来回打量。



    他们可以时不时地捋捋胡子,尽显智者风范。



    纪由只能用手指轻轻摩挲着杯壁。



    孔子与老子,见纪由半晌都没有开口说话。



    二人很是默契地捧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吹开浮在水面上的茶叶。



    抿了一口,细细品味着那茶香在唇齿间散开的美妙滋味。



    整个氛围宁静而又愉悦,微风轻轻拂过,带来林间树叶的沙沙声。



    纪由见他们并没有追问,心里悄悄松了口气。



    他贴心地摆弄起桌上的茶点来。



    纪由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跟他们论道。



    他只是想打好关系搞点典籍。



    纪由将盛着枣糕和提拉米苏的盘子轻轻推向他们,“尝尝糕点。”



    孔子没动食物,而是询问他,“你的道是什么?”



    纪由还是没逃掉,直言回答:“我应该算是没有道吧。”



    孔子听到这个答案有些不懂,看纪由的外表应该算个贵族。



    身为贵族怎么可能不念书没有思想呢。



    他询问道:“为什么?”



    “如果非要说的话,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人不明白露出困惑的神色,哪句话?



    “你刚刚说的那句‘为什么’。”



    “这三个字就是我的道。”



    为什么是一切思想的源头,没有哪句话比这句话更接近真理。



    “探寻真理的欲望就是我的道。”



    古稀之年的老子听到这句话忍不住露出惊讶的神色,他赞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