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创办新学

、军事,也可以叫军校,这首批的教员和学生,儿子已经想好了。”

    “哼,你小子,一听就知道,这事没少琢磨,还没开始办呢,连人选都想好了。”

    “爹,您也听听,看咋样。”

    朱元璋自然乐意自家儿子给自己身边划拉人了,这学校说白了只要毕业了不就是太子党嘛?这以后太子登基不就是妥妥的天子门生嘛?

    “首先先说这应天的政法学院昂,政法顾名思义就是政令、律法,也不一定是要什么举人、状元一类的人,会读书的不一定会做官,会做官的不一定能读好书。”

    “首批招生面向士农工商,只要是通过考试,即可入学,至于考题也很简单,就是如何治理一县之民。而后经过两年学习,成绩优异者朝廷录用为官。”

    “这个政法学院就让刘三吾刘夫子做司业。”

    这司业也是国子监的一个官职,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校长,这司业就是副校长了。也能看出,这政法学院因是新学,所以掌事者的官职最高就是司业,比国子监低一级。

    “教什么啊?”

    朱元璋问道。

    “一来就是政务,也就是为官之道,如何治民为民。二来就是经济,为官要是不懂经济那父母官如何做,治下之民还不得饿肚子。三就是思想教育了,这一块爹您比较熟的,也就是伦理纲常,君父之命也。”

    朱元璋听着,明白这是和孔孟之道完全不同的,这样的学院出来都是实干之才,可是也有诟病,就是教会了如何做官,以至于太会做官最终结成朋党。

    “爹,您有问题,咱以后讨论,先让儿子说完。”

    朱标看老爹准备开口,立刻堵住了朱元璋的嘴,老朱一时气结,狠狠瞪了朱标一眼,踢了一脚。

    这小兔崽子反了天了,还不让老子说话。

    “爹,这接下来就是大明府学了,这大明府学主要经史子集、孔孟之道这些寻常科目,与国子监无异,还有一些就是工业制造,科技发展,医学研究等,这些人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不能入朝做官,一生潜心研究。”

    朱元璋同样明白了儿子的意思,要是说政法院是官场的敲门砖,那么这大明府学就是大明发展之路的试金石。

    “这个司业儿子也想好了,此人叫方孝孺。”

    朱元璋没有听过这个名字,朱标也知道现在说这个名字,自家老爹一定是没有印象的,可是还有一人,老爹绝对是知道的。

    “爹,这方孝孺的父亲就是方克勤。”

    一说是方克勤,朱元璋就想起来了,此人是浙江宁海人士,祖上三代从儒,这方克勤天资过人,洪武四年特命为山东济宁知府。

    “原来是他的儿子,那这方孝孺有何过人之处啊,想必年纪也不大吧。”

    “爹,比儿子小两岁,不过忠勇!!!”

    朱元璋没想明白,儿子为什么要用忠勇二字去肯定一个世代从儒的家族之人。

    “对于此人,还有什么要说的嘛?”

    “没有。”

    朱标说的很是干脆,他总不能告诉自家老爹,这方孝孺为了守住自己这一脉的皇帝位,宁死不为朱老四草诏登基诏书吧,还有朱老四诛了十族。

    老朱也没有问,自家儿子既然要用他,自然有他的道理,自己无需问这么多。

    “嗯,你的想法很对,看来你小子也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开疆拓土啊。”

    “爹,咱可不愿意做那铁木真啊。”

    父子俩对视而笑,然后朱标就开始说起两所讲武堂了。

    “爹,常山陆军讲武堂,主要就是步兵学院,包括战术、战役、战争研究,军备研究,还有指挥,还有炮兵、骑兵等诸多兵种的学习之地。”

    “司业魏国公兼着吧,这次班师回朝,魏国公已然是年老体衰,不便在奔波于战阵之中。”

    “至于先生,那就多了,挑一些勋贵,还有就是新军的几个师长。”

    “还有海军讲武堂,这个现在只是一个想法,先生和学生都在不久之后朝廷收复倭国以后再说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知道海战不是当年的鄱阳湖大战,这都是在水里不假,可是那是本质上的两码事。

    “这讲武堂咱明白,你也说过,这四个办学咱都准奏!”

    “哈哈哈,那儿臣就先为天下学子叩谢父皇了,不过儿子还有一个要求。”

    “你说,兔崽子条件不少。”

    “嘿嘿,爹就是您需要做讲武堂的名誉校长,就是个挂职。”

    “不妥!”

    老朱一听就拒绝了,没别的意思,就是要是自己现在做了那个什么名誉校长,那么从讲武堂出来的军官也好,学子也罢,都会以天子门生自居,这朝堂之上还不乱套了。

    朱标就知道,老爹是不愿意的,不过也没有什么关系。自家老爹的顾虑自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