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把药材洗净,苦蘵、玄参、麦冬、桔梗、射干、甘草放入锅中,加水煎煮 20 分钟,然后加入胖大海,再煮 5 分钟,取汁分 2 次至 3 次含漱后咽下,每日 1 剂,连服 3 天至 5 天。
- 功效:滋阴清热、利咽消肿,适用于热毒蕴结、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咽干口渴、声音嘶哑等症状。通过清热解毒、滋阴润燥,减轻咽喉部的炎症和红肿,缓解疼痛,滋润喉部黏膜,促进喉部的修复和恢复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的发声能力和咽喉舒适度,预防咽喉疾病的反复发作,保护喉部的健康,使患者能够正常饮食、交流和工作。
4. 治湿热黄疸
- 配方:苦蘵 25 克、茵陈 15 克、栀子 10 克、大黄 6 克(后下)、柴胡 10 克、郁金 10 克、茯苓 15 克、泽泻 10 克、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除大黄外的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 30 分钟,然后加入大黄,再煎煮 10 分钟,取汁分 2 次温服,每日 1 剂,连服 7 天至 10 天。
-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针对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的黄疸,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胁肋胀痛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清利肝胆湿热,促进胆汁的排泄,减轻肝脏的炎症和损伤,使黄疸症状逐渐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预防黄疸进一步加重导致的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保护肝脏的健康和正常代谢功能。
5. 治痢疾
- 配方:苦蘵 20 克、黄连 6 克、黄柏 10 克、白头翁 12 克、秦皮 10 克、木香 6 克、槟榔 10 克、炙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30 分钟,取汁分 2 次温服,每日 1 剂,连服 3 天至 5 天。
-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对于湿热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等症状有显着的缓解作用。通过清除肠道湿热之邪,抑制痢疾杆菌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减轻肠道炎症,调节肠道的蠕动功能,缓解腹痛和里急后重感,使大便恢复正常,预防痢疾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身体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消化功能。
6. 治痈肿疮毒
- 配方:新鲜苦蘵适量、蒲公英 20 克、紫花地丁 15 克、金银花 15 克、野菊花 10 克、白芷 6 克、天花粉 10 克、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新鲜苦蘵洗净捣烂,与其他药材(洗净)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 20 分钟,取汁内服,每日 1 剂,分 2 次服用;同时将捣烂的苦蘵外敷于痈肿疮毒处,每日换药 1 次至 2 次。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痈肿疮毒,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破溃等症状。通过内外合治,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促进疮疡的愈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防止疮毒扩散,保护周围组织的健康,提高患者的身体舒适毒和生活质量,预防痈肿疮毒引起的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促进机体的恢复和健康。
7. 治蛇虫咬伤
- 配方:新鲜苦蘵 30 克、半边莲 20 克、七叶一枝花 10 克、紫花地丁 15 克、雄黄 3 克(研末冲服)、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新鲜苦蘵、半边莲、七叶一枝花、紫花地丁洗净,捣烂取汁,先口服 20 毫升至 30 毫升,剩余药汁加入雄黄末调匀后外敷于蛇虫咬伤处,每日换药 2 次至 3 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必要及时就医。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解毒,对于蛇虫咬伤引起的局部红肿疼痛、麻木、头晕恶心等中毒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通过清热解毒、中和毒素,减轻蛇虫毒液对机体的损害,促进伤口的愈合,缓解疼痛和不适,预防蛇虫咬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过敏性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患者在野外活动时应对蛇虫咬伤的应急处理能力和生存能力。
8. 治湿疹瘙痒
- 配方:苦蘵 30 克、苦参 20 克、白鲜皮 15 克、地肤子 15 克、黄柏 10 克、苍术 10 克、蛇床子 10 克、防风 10 克、蝉蜕 6 克、甘草 6 克。
- 制法与用法:将药材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30 分钟,取汁趁热熏洗患处,待水温适宜时坐浴或浸泡,每次 15 分钟后 20 分钟,每日 1 次至 2 次,连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