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徐邈)为司空,而那时我恰担任侍中之职,有幸领受诏书并负责传达使命,前往拜徐公为司空。记得当时徐公对我说:‘三公之位应当上承天意,所授之人若不合适,则有违天道人心。如今让我担此重任,实在愧不敢当。况且我已年近古稀,行将就木,又怎能因一己之私,累及朝廷声誉呢?’正因如此,徐公最终并未接受那项任命。而今,我亦步其后尘,效仿这位高雅君子的行径,想必也是理所应当、无可厚非的吧!”言罢,郑袤同样坚决地推辞了司空一职。
景山枪
相传,景山枪为徐邈所有的古酒具,属温酒器。《南齐书卷五四》:“求弟点,少不仕。……永明元年,征中书郎。豫章王命驾造门,点从后门逃去。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不屈,非吾所议。’遗点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枪以通意。点常自得,遇酒便醉,交游宴乐不隔也。”
唐·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亦有:“惟荒稚珪[gui]宅,莫赠景山枪。”
不同流俗
卢钦曾着书称赞徐邈说:“徐公志气宏大,行为高洁,才识广博气势英猛。他的政治措施每当施行时,高尚、稳妥而不急躁;正直而不同流合污,广博、深远而坚守信约;雷厉风行却又能宽以待人。有人认为能清正公廉很难,而徐公轻易便能做到如此。”
有人问卢钦:“徐公在武帝时代,人们认为他通达,自从任凉州刺史,回到京城后,人们又认为他特别,这是为什么呢?”卢钦回答说:“以前毛孝先(毛玠)、崔季珪(崔琰)等掌管政事,尊崇清正廉素之士,当时官吏们热衷于更换布衣以猎取高名。而徐公仍一如既往,所以人们认为他通达。近来天下崇尚奢侈、豪华。于是大家又竞相效仿,而徐公仍不为所动,不随波逐流,所以前日的通达,就变成今日的特别了。这是因为世人总是随波逐流,变化无常,而徐公秉性高洁,持之以恒。”
王濬(206年-286年),字士治,小字阿童,是西晋时期的名将和政治人物。他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学多闻,容颜英俊,多谋善战。初任河东从事,后担任广汉太守,平定益州叛乱,升任益州刺史。他利用长江上游地势之利,修造战船,组建强大的水军,上书晋武帝,促成晋灭吴之战。咸宁六年(280年),他率兵顺流而下,攻克丹阳郡,率先攻取石头城,接受吴末帝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战后,王濬因灭吴功勋卓着,拜为辅国大将军、步兵校尉,封襄阳县侯。为避猜忌,他纵情享受,累迁特进、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后军将军等职务。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享年八十岁,谥号为“武”,安葬于柏谷山。他在众多战役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西晋时期的着名军事家和政治人物。
王濬是弘农湖人,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王濬少年时代就博通典籍,而且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故而不为乡里所称道。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
长大之后,被州郡长官征辟为河东从事。因王濬为人严正清峻,一些素来不廉洁的官吏听说他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濬,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濬。
后来王濬为征南将军参军,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hu]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濬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羊祜说:“王濬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后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
王濬又任巴郡太守,巴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于战争徭役,生了男丁多不愿养育。王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差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转任广汉太守,对百姓广施德政,百姓非常爱戴他。王濬因政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素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同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
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濬修造舟舰,王濬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一只鸟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
贾充、荀勖进谏以为不可伐吴,只有张华坚意劝武帝伐吴,又遇上杜预自荆州上表请求伐吴,武帝这才下诏,分别布署伐吴兵力。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书·王濬传》作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