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周成王年纪尚小,无法亲政理政,所以周武王在临终之前,特意嘱托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公来代替成王处理朝政事务,代为摄政。
就在此时,心怀不轨的纣王子武庚妄图复辟商朝,他巧妙地利用了管叔鲜和蔡叔度对于周公摄政心生嫉妒这一弱点,暗中勾结在一起。不仅如此,武庚还派出使者积极联络徐戎、淮夷等各个部落,密谋策划起兵反叛周朝。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周公旦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毅然决然地两次率军东征,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平息了战乱,镇压了叛乱。
在这次东征的过程中,周公旦所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克并消灭了位于东方地区的十七个诸侯国。尽管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徐戎依然稳稳地保住了他们在东方作为盟主的地位,其势力范围和影响力丝毫未受影响。
话说那徐国,历经岁月沧桑,终于迎来了徐偃王统治的时代。这位偃王治国理政独具慧眼,他秉持着仁义为本的理念治理国家,使得徐国风调雨顺,百姓们衣食无忧。正因如此,徐国境内年年都是五谷丰登之景,田间麦浪滚滚,谷仓充盈满溢。而生活于此的子民们,则人人安居乐业,处处呈现出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国的国力与日俱增,前来朝拜进贡的使者络绎不绝。其统治的地域范围也如滚雪球一般越变越大。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详细记载,彼时来自各方的朝拜者多达“三十有六国”,所管辖的区域更是广袤无垠,足有“地方五百里”之广,涵盖了淮河、泗水流域的苏、鲁、豫、皖等部分地区。
与此同时,周王朝在前 200 年的时光里,尤其是成王与康王在位期间,国内局势相对平稳安宁,政治清明有序。再加上这段时期国家实力较为强大昌盛,社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可谓是国泰民安。然而好景不长,待到昭王和穆王相继执掌政权之时,西周王朝却一改往日的温和作风,开始肆意地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这其中,昭王率军南征,妄图扩张领土,可惜最终遭遇惨败,不仅自己命丧汉水,就连整支军队都全军覆没,落得个悲惨下场;而穆王西征同样未能取得理想战果,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导致国内民众的赋税徭役负担日益沉重。
面对宗主国这种残暴不仁的统治方式以及难以承受的繁重负担,众多诸侯国皆是怨声载道,心怀不满。而徐偃王作为其中的一国之君,更是挺身而出,成为了反对宗周最为激烈坚决之人。
在遥远的古代,宗主国西周拥有着无上的权威,它对子国们颁布了诸多规制,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和秩序。然而,这些严格的规定并没有被所有子国所遵守。
其中,徐国的君主徐偃王便是一个公然违抗宗周命令的人物。他不顾宗周的禁令,大胆地迈出了“僭越”称王这一步骤,将传承了 31 代的“封君”称号一举变为尊贵无比的“王”号。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宗周权威的严重挑衅。
与此同时,徐偃王还逾越规制建造起规模宏大的徐国都城。要知道,当时周天子所在的王城按照礼制仅仅“方九里”而已,但徐城的范围竟然远远超出了周天子的王城!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明确记载:“此乃昔日之徐国,其城墙周长多达十二里。”这般规模着实令人咋舌。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徐偃王那颗炽热的心犹如燃烧的火焰一般,怀揣着“欲霸上国”这一雄心壮志。在那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帝乡纪略》和《泗周志》等古老的方志宛如璀璨星辰般闪耀着光芒,其中详细记载了与之相关的事迹。
据这些珍贵的文献所述,时值周穆王统治时期,徐偃王作为东方众多诸侯中的一员,始终坚定不移地奉行仁义之道,并对称霸中原各国充满了热切期盼。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命运之神仿佛向他伸出了慷慨之手,让他有幸得到了被视为祥瑞象征的朱弓与彤矢。这一刻,徐偃王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自信,他坚信自己已得到上天的垂青与眷顾。
于是乎,徐偃王毅然决然地抛开一切顾虑,公然僭越称“王”。此消息一经传出,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涛。一时间,四面八方的诸侯国纷纷闻风而动,怀着敬仰之情,如潮水般涌向徐偃王所在之地进行朝拜。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前来陆地朝拜他的诸侯国数量竟然多达三十六个之巨!如此庞大的规模足以证明徐偃王当时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而他的一举一动无疑也给整个天下局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这种明目张胆地“僭越”称王、毫无忌惮地“逾制”筑城的违规之举,纵观整个天下,恐怕也只有那位统领着多达三十六国、称雄于东南江淮一带,不仅深受各国敬仰而且还被共同推举为盟主的徐偃王,才会拥有这般过人的胆量和气魄敢于如此肆意妄为了!这位声震四方的霸主,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