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文学 > 网游竞技 > 徐氏略记 > 南朝宋大臣徐逵之

南朝宋大臣徐逵之

裕的女婿和重要将领,在东晋末年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战死不仅改变了南朝宋初期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司马休之,这位神秘而英勇的人物,生活于东晋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关于他确切的出生日期,历史并未留下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乃谯敬王、镇北将军以及青兖二州刺史司马恬的第四个儿子。



    自幼起,司马休之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气质,年纪轻轻便踏上了高贵且显要的仕途之路。不仅如此,由于其兄长司马尚之深得当时执政者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器重与依仗,这无疑也为司马休之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时间来到隆安二年,也就是公元 398 年。此时的司马道子听从了司马尚之提出的“树外藩以作屏卫”的策略建议,决定任命王愉担任江州刺史一职,并赋予他都督庾楷所管辖的豫州四郡之权。然而,这一决策却引发了豫州刺史庾楷强烈的不满情绪。尽管庾楷曾多次上疏表示反对,但最终都未能改变这一既定事实。



    面对这样的局面,愤怒不已的庾楷于当年七月毅然决然地煽动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起兵征讨王愉和司马尚之兄弟二人。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向南联络荆州刺史殷仲堪以及南郡公桓玄等势力,共同推举王恭作为此次行动的盟主。一场规模浩大的政治风暴就此拉开帷幕……王恭心中对殷仲堪迟迟不肯出兵一事充满了疑虑和担忧,他越想越是觉得事有蹊跷。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焦虑的王恭决定不再等待,毅然决然地提前起兵发难。



    而另一边,接到消息的殷仲堪眼见局势已经发展至此,知道再也无法拖延下去。于是,他迅速召集手下将领商议对策,并任命桓玄、杨佺期等人作为先锋,率领着庞大的水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此时的司马道子正面临着王恭等各路军队纷纷举起反旗的严峻局面,一时间竟然慌了手脚,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紧急关头,朝廷只得任命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担任征讨都督一职,期望他能够力挽狂澜,平息这场叛乱。



    时间来到九月辛卯日,司马元显统领着前将军王珣以及右将军谢琰等将领,正式踏上了讨伐王恭之路。与此同时,司马尚之则负责抵御庾楷所部。



    在这场战乱之中,司马休之的兄弟们各自拥兵自重。其中,己亥日这天,三弟司马允之与庾楷之子庾鸿在当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最终庾鸿不敌败退而去。紧接着,司马允之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慈湖,在此处迎击庾楷麾下的汝南太守段方。双方短兵相接,杀声震天,然而段方终究不是司马允之的对手,在激战之后惨遭大败并命丧当场。



    乙巳日,桓玄率领大军在白石一带与官军遭遇,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桓玄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士兵们,一举击溃了官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此后,桓玄与杨佺期继续挥师挺进,一路开到了横江这个位于安徽和县东南的长江古渡口。就在这时,原本属于庾楷一方的势力见势不妙,纷纷前来投靠桓玄。而司马休之的长兄司马尚之等人抵挡不住桓玄强大的攻势,只能狼狈败逃。不仅如此,就连司马恢之所统率的水军也未能幸免,在桓玄的猛攻下全军覆没。



    丙午日,司马道子亲自率军屯驻在中堂,严阵以待。而司马元显则坚守石头城,以防敌军来袭。到了己酉日,王珣镇守北郊,谢琰则率兵驻扎在宣阳门,做好了随时应对敌人进攻的准备。整个战场形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拼死争斗。平定叛乱之后,道子对参与平叛的众人论功行赏,其中尤以尚之最为出众,被任命为建威将军、豫州刺史,并赐予假节的殊荣。没过多久,尚之又因功绩卓着而晋升为前将军,可谓是春风得意。与此同时,司马允之也得到了道子的赏识,获封吴国内史一职;司马恢之则被委以重任,担任骠骑司马和丹杨尹;至于司马休之,则官拜龙骧将军,兼任襄城太守,负责镇守重要之地历阳(现今位于安徽省的和县)。



    时间来到隆安三年(公元 399 年),此时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司马元显趁着父亲司马道子不备,暗中运作,成功地夺取了其父手中的权力,一跃成为东晋朝廷的实际决策者。由于司马休之等四兄弟与司马道子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他们自然而然地都受到了司马元显的倚重。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便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历阳之战。元兴元年(公元 402 年)正月,司马元显下达诏书,命令西征桓玄。他派遣自己的兄长司马尚之充当先锋部队,同时任命侄子司马文仲为宁远将军以及宣城内史,共同出征。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桓玄毫不示弱,果断率领大军沿着长江东下。当军队抵达姑孰时,桓玄迅速做出战略部署,派遣麾下得力将领冯该直攻历阳。冯该不仅勇猛善战,而且战术运用得当,他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