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兵成功拦截住洞浦要道,随后又下令烧毁了司马尚之的大量船舰,使得司马尚之的水军遭受重创。在此危急关头,司马尚之并未退缩,他临危不惧,毅然率领着九千人组成的军队在浦上摆开阵势,准备与桓玄的军队展开殊死一搏。话说这局势动荡不安,一方势力派遣了武都太守杨秋驻守于横江之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秋竟然投降了桓玄!这一变故使得司马尚之的军队瞬间陷入混乱之中,士气大挫,最终如决堤之水般自行溃散开来。司马尚之眼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仓皇逃窜至涂中,但终究未能逃脱厄运,不幸被捕并惨遭杀害。
恰在此刻,司马尚之战败的消息传来,司马休之闻知后毫不畏惧,毅然率领城中仅有的五百名军士出城迎战。可惜天不遂人意,尽管将士们奋勇杀敌,奈何双方实力悬殊过大,这场战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司马休之被迫退回城中,他深知此地不宜久留,稍作休整之后便携带着自己的子侄一同出逃。
一路奔波,历经艰辛,司马休之等人来到了山阳。在这里,他们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和困境。先是与桓玄派遣的将领孙无终展开激烈交锋,试图讨伐冀州刺史刘轨。刘轨得知消息后,赶忙邀请敬宣、雅之等同僚共同占据山阳,并亲自统领兵马前去迎击孙无终。怎奈敌人太过强大,几番交战下来,始终无法攻破敌军防线。
而后,众人不得不另寻出路,转而进入昌平涧继续作战。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这次的战况依旧不容乐观,与孙无终一战再度失利。眼看着队伍逐渐离散,大家都感到前途渺茫,心灰意冷之下,司马休之、高雅之、刘敬宣等人经过一番商议,决定一同前往投靠南燕的慕容德,寻求一线生机。
话说这隆安二年啊(也就是北魏天兴初年的时候,公元 398 年),那可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份。当时,姚兴突然派兵攻打东晋的襄阳戍,这可让戍边将领郗恢着急坏了。他赶忙派遣使者快马加鞭地赶往常山王拓跋遵的驻地,紧急请求援兵支援。拓跋遵得知这个消息后,不敢耽搁,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道武帝。
道武帝听闻此事,沉思片刻之后,便下令让崔逞和张衮代替拓跋遵起草一封回信来答复郗恢。然而,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信件往来之中,却隐藏着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原来啊,一开始的时候,郗恢在写给拓跋遵的信中居然用了“贤兄虎步中原”这样的语句。道武帝一看,顿时火冒三丈,觉得这话简直就是违背了君臣之间应有的体统嘛!于是乎,他心中暗自思忖着要好好教训一下东晋那边,就让崔逞和张衮在回信中故意贬低对东晋君主的称呼,以此作为反击。
谁知道这崔逞和张兖两人不知是一时疏忽还是另有想法,他们在回信中竟然称呼对方的君主为“贵主”。这下可好,道武帝看到这封信后更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大声吼道:“朕明明叫你们贬称他的国主来回敬他,结果你们倒好,竟然称呼什么‘贵主’!这怎么能比得上人家直接叫‘贤兄’来得威风呢?”盛怒之下的道武帝哪里还顾得上其他,当即就下旨赐予崔逞死刑。可怜这崔逞,只因一封信中的用词不当,就这样丢了性命,实在令人惋惜不已。而这场因称呼引发的风波,也成为了当时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话题。话说那将军袁虔之、刘寿、高长庆以及郭恭等人,当他们听闻司马休之欲攻打桓玄之时,纷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决定前往为之效力。然而,这场战斗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这数十位英勇之士并未气馁,而是毅然决然地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一同投奔北魏。
道武帝得知司马休之等人有意前来投靠自己时,心中不禁大喜过望。毕竟,这些将领皆是能征善战之人,如果能够收归己用,无疑将大大增强北魏的实力。
然而,就在他们行至陈留南边一带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司马休之心生忧虑和迟疑。原来,他听闻了北方名士崔逞惨遭诛杀之事。这件事令他开始对北魏朝廷产生疑虑,担心自己一行人若是真的前去投奔,是否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与众人的共同商议,他们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分道扬镳!其中,刘轨、司马休之以及刘敬宣选择奔向南方的南燕;而袁虔之、刘寿、高长庆和郭恭则决定前往后秦。
此事过后,道武帝对于司马休之未能如约而至感到十分恼怒,并派遣使者前往兖州探寻缘由。当使者遇到司马休之的随从人员时,便急切地询问为何他们没有按照原计划前来。那些随从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魏朝如今威名远扬,势力强盛,正因如此,司马休之将军等人才一心想要归附于您啊!只是中途听到了关于崔逞先生遇害的消息,一时心生不安,所以才改变了主意。”既而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国。”使者返报,拓跋珪[gui]很是后悔杀害崔逞之举。司马休之投奔南燕的详细经过:桓玄将篡→后秦质子→关东募兵→彭城聚故→屯据山阳→击孙无终兵败→欲投北魏→魏杀崔逞,士人心寒→陈留南变卦→东走南燕。“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