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愛讀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时,我还没有接触太多纳兰容若的词。过的为数不多的几首,是人人都能吟诵的“谁念西风独自凉”“人生若只如初见”,寥寥数语,浅白如话,却直击人心灵最柔软的部位,让你感觉他是代你发声、代你传情,便无端地喜欢了。
如今,回头重新翻这位清代国学大师的扛鼎之作,至“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不由在此画了一个深深的问号:汉人风气何如?容若先人风气又何如?
一路的追寻便由此而起。
拨开历史的重重烟云,荡开容若家族上空的层层光环,从京城帝苑里走出来,一路向东北追寻,一个古老的部族——叶赫女真,自北方的白山黑水间向我们而来。一段部族的荣辱兴衰史,也徐徐地在我们面前展开,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容若的始祖,原是蒙古土默特人,他们消灭了呼伦河流域的女真纳喇部落,举族迁到纳喇故地,改姓纳喇。纳喇是汉语音译,意为“向往海东青飞翔的天空”,与汉语里“凤凰朝阳”的意思差不多,也译作那拉、纳拉、纳兰。纳喇部后又迁到叶赫河流域,被称为叶赫部。在所有的音译里面,“纳兰”这两个字都散发着淡淡的兰之气息,似乎就是为容若这个清代大词人准备的一样。后人也因此习惯地称他为纳兰容若。
那样一个小镇,一个如今被称为叶赫满族镇的地方,数百年前,容若的先祖们就在那里放牧打猎,繁衍生息。叶赫满族镇,今属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地处长白山余脉,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丘陵半山区。这个人口不足四万的小镇,有着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春天百花争艳、百鸟欢啼,盛夏林木森森、****,金秋红叶漫山、果压枝头,寒冬大雪飘飞、一派银装素裹。一条河——叶赫河,穿峡越谷,自东向西流经小镇全境。叶赫镇,就如一颗北方的明珠,镶嵌在那片青山绿水之间。
与诸多历史文
化名镇一样,让叶赫镇走出白山黑水为世人所知的,绝不仅仅是那里的明山秀水,还有那一串在历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孝慈高皇后,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有过一段传奇的婚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纳兰明珠,康熙朝一代名臣;纳兰容若,清初第一大词人;还有后来那位慈禧太后,拖着大清走向衰亡;下诏宣布满清政府结束的隆裕皇后也是从那片山水间走出来的。
一个平凡的北方小镇,曾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孝慈高皇后,清朝皇帝皆为她的子孙。算起来,这位孝慈高皇后是容若曾祖父的妹妹,该算是他的曾姑奶奶吧。正是这位孝慈高皇后,联结起了几百年前北方原野上两个庞大的家族,于是一段恩怨情仇也由此而起。
满族先人女真兴起于明朝。明代初期,女真分为三大部族:建州女真、海**真和野人女真。那时候,各部族之间经常发生征战和兼并。征战中,建州女真与海**真渐渐发展为两股强大的势力。容若的祖先叶赫部就属于这两大势力中的海**真。万历一年(1573年),叶赫国第九代王清佳努、杨吉努兄弟二人在叶赫河畔建东西二城,兄清佳努居西城,弟杨吉努居东城,二人皆为贝勒。
万历三年(1575年),杨吉努的女儿孟古格格出生在叶赫东城。孟古,满语中为“银子”的意思,她似乎注定要为北方原野上那块熠熠闪光的“金子”而生,与他共同缔造一个金银满堂、金碧辉煌的大清王朝。
万历十六年(1588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拜访叶赫国的两位贝勒。努尔哈赤,在满语中为“金子”之意,其不凡的气度让两位贝勒心生好感,他们认定努尔哈赤日后必成大业,决定对其实施笼络,日后为叶赫国所用。彼时,孟古格格已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杨吉努从女儿那张满月般的脸庞上看到了部族的希望。那一年,十四岁的孟古格格出嫁了,嫁给比自己大十六岁的努尔哈赤,做了他的侧福晋(后被封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就这样,叶赫部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建立了联姻关系。
这位年纪轻轻的小福晋不但容貌出众,其不凡的器量谈吐也深得努尔哈赤的心。四年之后,也就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孟古生下儿子皇太极。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大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太宗皇帝。母以子贵,孟古格格即被追封为孝慈高皇后。
政治联姻,原本就是为了各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当彼此的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姻亲的纽带就变得脆弱不堪。当初叶赫国的贝勒清佳努、杨吉努两兄弟预料得不错,努尔哈赤确实是北方原野上一匹矫健而凶猛的狼,他们难以继续用一个孟古格格来控制他,尽管他那般宠她。叶赫部与努尔哈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并且战事不断。努尔哈赤一路冲锋,劲风一样在草原上席卷而过,其势力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