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少的容若最去的地方。后来容若在大清词坛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与年长他很多的陈维崧、朱彝尊鼎足而三,成为“清词三大家”之一,除天赋才情之外,还得益于后天的“学”。
容若的诗词杂文,在他中举进入社会之后写得比较多,早期的作品即便有,也是混杂其中,难以考证。康熙三年(16**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本该是红灯高举、月华满地的日子,却发生了月食。那一年容若刚好十岁。十岁的他用两首诗记录下这一奇妙的时刻。恰如新荷初绽,十岁的小少年,笔下已显出不凡的气象:
夹道香尘拥狭斜,金波无影暗千家。
姮娥应是羞分镜,故倩轻云掩素华。
——《上元月蚀》
翠毦银鞍南陌回,凤城箫鼓殷如雷。
分明太乙峰头过,一片**火里开。
——《上元即事》
如果记载无误,这该是我们今天能看到容若存留于世的最早诗作。两首七绝,虽然无法与他后来的作品相比,但无论从声律还是用典上,都能看出小容若深厚的国学功力。尤其是第二首中,用到了翠毦、太乙峰、**这样的典故,可见他的量之大。
他在后花园里操弓、练箭、习骑射,归来卸下一身练功的骑射之服,洗手、焚香,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彼时,明珠在仕途上正走得风生水起,从容若出生那年銮仪卫云麾使到内务府郎中,可谓一帆风顺。容若十岁时,明珠已升任内务府总管。父亲仕途得意,那股春风自然会惠及容若。除了
父亲书房中越来越多的藏书,家中光景也越来越兴腾。那时,容若过的便该是大观园里少年宝玉那样的贵公子生活。衣有华服,食有珍肴,家里奴仆成群,正是鲜衣怒马、鲜花着锦的好时光。那时的容若还完全处在父亲明珠的羽翼庇护之下,外界的风风雨雨、宦海里的浮浮沉沉都还没能浸染到他。即便有一份与生俱来的多情与忧郁,与他后来浓得化不开的愁情相比,也不过是碧天里偶然掠过的一片云,风一吹,就散了。
有一首小词,就很清晰地为我们还原了他年少书时的生活:
散帙坐凝尘,吹气幽兰并。茶名龙凤团,香字鸳鸯饼。
玉局类弹棋,颠倒双栖影。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
——《生查子》
书本打开放在手边,身边的人呼气如兰。几上的龙凤团茶清香氤氲,熏炉里的鸳鸯香饼正散发着脉脉香气。书累了,与身边的妙人一起到室外花园里摆上棋盘对弈一局。月悄悄,鸟儿已归巢,疏疏落落的枝柯间,那一对夜宿的鸟儿,将影子轻轻地印在精美的棋盘上……
“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书”,古人以为此等书境界是一种至高的福气。容若那时还是一位翩翩少年,或许已情窦初开,或许还童心未泯。不管是哪一种,那样的场景都足以让人心生羡慕。至于那个吹气如兰的身边人是谁,或许是容若喜欢的一个侍女,或许是他少年时要好的玩伴,或许是让后人猜测不定的初恋小情人。
就是在那样一个充满书香与温馨的富贵环境里,容若一天天长大了。恰如鱼儿长大了渴望大海,鸟儿羽翼丰满了渴望天空,他也越来越渴望高墙大院之外的那个精彩世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