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貌。煞拍原作‘选梦凭他到镜台’,‘选梦’,沈宛之号,并为沈氏词集名,此词必缘沈氏而作。‘镜台’亦用晋温峤娶妇典故,正切容若纳沈为妾事。沈宛自江南来京师,成、沈结缡,在康熙二十三、二十四年交岁之际,词之作期,大略可知。”
与沈宛的一段情缘是后话,此处暂且不多表述。说容若与表妹宫中相会是差之千里的附会,后世很多写纳兰传的作者却在此大做文章,连这位表妹的名字,入宫为妃如何
得康熙宠,如何让容若每日痛苦不堪,都写得言之凿凿。
是表妹,还是另有其人?那位佳人的影子到底还是影影绰绰让人无从捉摸。可她却是真实地存在过,在容若的生命中,也在容若留下的文字里。多年之后,容若还时不时想起那一段过往,却是欲说还休:
独倚春寒掩夕扉。清露泣铢衣。玉箫吹梦,金钗划影,悔不同携。
刻残红烛曾相待,旧事总依稀。料应遗恨,月中教去,花底催归。
——《眼儿媚》
很多年后,在那个春寒料峭的黄昏里,凉凉的夜露浸上轻薄的衣衫,他倚窗独立,幽独孤凄的情绪袭上心头,悔不当初。忆起当时,红烛摇曳,与伊人相伴灯下,何等温馨;庭院花树之下,絮絮低语,却终究被催还。词中少用旧典,所言皆为当时情景。那是一幅朦胧美丽而又忧伤的画,一直挂在容若的心上。只是画中佳人模糊的容颜背影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后人已无从揣测。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虞美人》
数年漂泊,人未老,心已老。相思如煎,如今终于回到当日相处之地,却是物是人非,再难寻觅往时的痕迹了。当年郁郁葱葱的青桐已老,轱辘架因长期闲置而干涩,转动时发出阵阵嘶哑的声音。昔日的繁华庭院长满了青苔,那个人的踪迹也消散在蟋蟀声中。唯有当时失落在草丛中的翠翘,还可以见证逝去的青春。多少新愁旧恨齐聚心头,却是欲语还休。最让人魂牵梦绕的那处回廊,在月下显得那样清冷。
十年,沧桑了世事,也沧桑了容若的心,却抹不去他心中那一段青春的记忆。此词的创作时间较晚,至少要到康熙二十二年以后,离容若辞别人世之期已近。也就是说,年少一段无
果的初恋,曾伴容若走到生命终点。可见,那个人在容若的心里何等重要。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浪淘沙》
这首词在《瑶华集》中有副题《无题》,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词作隐去时间、地点,没有缘由,表达一种若隐若现、无以言说的情绪。这复杂的情感自然与容若年少时的那段情事有关,是怎样的情境,怎样的一个人,让他这样欲说还休?
“瞥遇回廊”,那惊鸿一瞥,给他与她带来多少期待,又带来多少黯然?“回廊”一词多次出现在容若的词中,每次出现都使他黯然肠断,可见是其伤心处。或许正是在回廊,她如惊鸿般出现在他的世界,抑或正是在那回廊,她转过墙角,从此淡出他的视线。曾经的过往在脑海中反复回放,逐渐模糊起来,如今感觉恍然如梦中了。她的身影越来越模糊,那些刻骨铭心的情感却时时提醒着那一场情曾经来过。雨后的落花飘零,远山夕阳斜照,一袭薄薄春衫,裹着那个低头抱膝、沉思不语的瘦弱身影。那样的时刻,她亦如他一样在想念远方的人吗?只是,谁又能在她身边怜惜着她的冷与疼?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减字木兰花》
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管少年容若的情感世界里,那位红颜知己姓甚名谁,她都真真切切地来过,又如花落梢头,急匆匆地在容若的情感世界里陨落了,只留下一地缤纷的落英。多年之后,容若用他多情忧伤的词心词笔,将她细细编织进那些清丽忧伤的长调小令里,任一代又一代后世者在其中沉醉,又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般看不真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