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亭杂识

    在容若的眼里,徐乾学是集学术、文章、道德成就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可与其舅舅顾炎武相比,徐乾学还差一大截。?愛讀

    顾炎武,今江苏昆山市千灯镇人,学者尊称其为顾亭林,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行万里路,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是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一生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可谓著作等身。其中《日知录》是他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

    “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顾氏把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可见他对此书的重视与自信。

    这样一部大书奇书,身为外甥的徐乾学自然不会不熟悉,从内容到写作方法,他与容若在谈经论史之际,总会时不时提到。这一年五月始,在明珠和徐乾学的支持下,容若着手校刻《通志堂经解》,撰写《经解总序》初稿。也是在这一年,容若开始撰辑《渌水亭杂识》。纵《渌水亭杂识》,可以明显感觉到《日知录》对他的影响。

    渌水亭,是容若与朋友们吟诗作赋、填词和曲的优雅之地,也是他研经史、著书立说的主要场所。容若一生所交,多为江南汉族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他们都曾与容若在渌水亭流连唱和。据说

    渌水亭有几处,在京城什刹海畔容若故居内有一处,另在西郊玉泉山下和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滨,也有叫渌水亭的地方。具体的地理位置已经无法确证,我们也不必寻根究底。因为在容若的心里,渌水亭的意义早已超出其现实的地理意义——流水清澈,静水流深。水,淡泊与悠远的象征,是词人一生至死不懈的追求。

    一首名为《渌水亭》的小诗,将我们带回到三百多年前容若生活过的地方:

    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西曛。

    有一亭园,临水而居,湖上白鸟低徊,远处流云似烟,青山如黛。喧嚣繁华的京都郊外,有那样一处所在,供容若安放那向往自由的灵魂。这要感谢他的父亲明珠吧,只有这样的父亲才能为他建造那样的一座园林别墅,也只有那样的亭园山水才能孕育出容若蓬勃的诗情画意。诗中的渌水亭应当就是容若在玉泉山脚下的渌水亭别墅。

    容若把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以慕水之德自比,也把自己的第一部杂文笔记取名为《渌水亭杂识》:

    癸丑病起,披经史。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曰《渌水亭杂识》。以备说家之浏览云尔。

    《渌水亭杂识》前面的小序中记叙了写作的缘起与写作时间,这些或长或短不拘体例的笔记正是康熙十二年春容若患寒疾误春考之后陆续记下来的,一直持续到康熙十六年,也就是他中进士任侍卫之前。《渌水亭杂识》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最终编定。

    在翻《渌水亭杂识》之前,我已经沉浸在容若那些哀感顽艳的词作里太久。吟诵那些直击人心的词句,心里顿生黯然,

    竟而无语。那浓得化不开的愁,穿越三百多年的风尘雨雾,轻轻飘落在今人的案头,依旧没能被时光冲淡。我认定他是天生的惆怅词人。

    可在这里,在这一段文字里,一个完全不同的纳兰容若向我们走来。这里没有悲笳呜咽,没有衰柳寒烟,没有荒寒绝塞的刻骨思念,没有鸿雁失侣的哀哀低鸣。一个见多识广又心怀天下的热血青年,在文字里纵横捭阖、指点江山,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文学、自然、科学、佛教、音乐、风俗人情、社会生活……一个又一个片断,长者几百字,短者几十字,无不体现出他踔厉风发、积极进取的气概。他对北京当地的一些名宅古刹更是如数家珍:燕山窦十郎故居、元代海子岸的万春园、明代李东阳故居、红螺山大明寺碑、呼奴山的白云观、德胜门外的千佛寺、西山资福寺、西山功德寺、怀柔县城、怀柔***、西山君子城、西山斋堂时、大兴县题名记碑、阜城门外的宫人斜、卢沟河畔的苻氏雅集亭……

    那时,他还年轻,对身外的山山水水和大千世界怀着那样饱满的热情。

    说书画、论笔墨、话刻石、究茶史,对比东西方的科技,关注农事苍生。在这里,哪里还有半点忧伤词人的影子?在这里,容若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个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与热情的热血青年。

    《渌水亭杂识》中让人最为震撼的,是那些谈诗论文的经典论断。如果说流传后世的三百四十多首词作与几百首诗是纳兰容若留给后人的一朵又一朵暗香萦绕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