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那位已经殉节的知县致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
人生非金石,胡为年岁忧。
有如我早死,谁复为沉浮。
我生二十年,四海息戈矛。
逆贼忽萌生,斩木起炎州。
穷荒苦焚掠,野哭声啾啾。
墟落断炊烟,津梁绝行舟。
片纸入西粤,连营倏相投。
长吏或奔
窜,城郭等废丘。
背恩宁有忌,降贼竟无羞。
余闻空太息,嗟彼巾帼俦。
黯澹金台望,苍茫桂林愁。
卓哉刘先生,浩气凌斗牛。
投躯赴清川,喷薄万古流。
谁过汨罗水,作赋从君游。
白云如君心,苍梧远悠悠。
——《挽刘富川》
一个小小的南方知县殉节死了,在朝中,在不同的人心里,却掀起了不同的波澜。他们都在静观朝廷对此事的态度。朝廷没有让刘家人失望,也没有让逝去的英魂失望,刘钦邻被追赠为太仆寺少卿,赐谥“忠节”。刘钦邻的儿子刘孚因父功而任知县,后又升郎中。这已是后话。
追赠太仆寺少卿,赐谥“忠节”,康熙对刘钦邻的态度已给了朝中所有大员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撤藩无悔,平定叛乱的决心不移。明珠到底是识时务者,在反对撤藩的大臣们强烈要求康熙皇帝问罪明珠等人时,这位年轻的天子终于清清楚楚地向他们摆明了自己的立场:“此出朕意,伊等何罪?”这对明珠来说无异于一颗定心丸。笼罩在明珠府上空多日的阴云终于散去。
朝中大势已渐明朗,康熙对明珠越发宠信,容若心头的担忧也日渐退去。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书斋,徜徉在无涯的书海里。让人压抑沉闷的阴云终于散去,家人已在悄悄筹划另一件大事。容若马上就要迈进二十岁的门槛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