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只能采取绥靖政策。
利用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他就可以保留这些人的官和职,不至于断了他们的后路,逼他们造反。
同时把关系到财、政、军队的实权拿过来,授予官品低、资历浅,但受他信任的人。
对于失去了职权的后周遗老、功臣故旧、地方藩镇而言,他们虽然没有了干预朝政的权力,却依旧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因此很难铤而走险发起叛乱。
这种不杀不贬、授官笼络政策,使得朝野内外“上下相安,始终一意”,从而稳定了政局,巩固了政权。
五代以来,大将拥戴自己的主帅干掉皇帝,然后主帅成为皇帝,自己成为主帅,接着他的部下再拥戴他干掉皇帝,他做皇帝,他的部下再做主帅的魔幻怪圈,让赵匡胤做了皇帝也不心安,。
所以,对于陈桥兵变,拥立他称帝的一班功臣们,他也采用了这种办法,高官厚禄养起来,只要你把实权交出来。
这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五代乱世代代弑主的乱象,但也由此催生出了一大批闲官。
随着大宋的统治渐趋稳定,大宋朝廷本可以渐渐改变这种现象,但大宋却觉得它是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工具,反而把它发扬光大了。
进士越来越多,没有那么多的空闲职位,不授官或者提高科举门槛儿,就会有人投奔他国?
这不是有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嘛,授个官,发着俸禄,先养起来。
这种解决矛盾的办法,使得朝廷渐渐形成了一种定式思维,甚至已不再局限于官场。
继“冗官”之后又出现“冗兵”,也是因为这种思维。
一旦出现什么天灾人祸,为了避免流民作乱,他们就用了一个最省心的办法,把这些人全都召进军队里养起来。
可是这种兵,很多都是素质极差,军纪败坏,用这种方法,固然解决了地方动荡的可能,却也养出了一支臃肿的,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庞大军队。
冗官多了,冗兵多了,冗费的问题那还用说吗?当然也就多了。
分析完了这个问题,杨沅又讲起了宋、金两国目前的局势。
如果说,主和派之前阻挠朝廷改变国策,不想让大宋太过激进,只是他们老成谋国的原则,本心也是为了大宋。
那么在如今这种有利于大宋的形势下,继续阻挠筹备北伐,显然就是完全基于派系私利了。
收复故土的机会必须要把握准确,太早了不行。
西夏对大宋的牵制问题要解决,让金国与新金先做过一场,消耗它的实力,这也是大宋的计划。
但是当时机到来时,就得能够快、准、狠地采取行动,太晚了就可能错失机会。
那么在此期间,就得把那些为了派系私利,变成国之蠹虫的官员们逐步铲除。
这个过程不能引起金国的警惕,那么都察院就可以起到极好的作用了。
完全可以通过针对这些官员的懒政、不作为、贪墨腐败等行为,来把他们解决掉。
这样在金国看来,就是大宋新君登基后对于吏治的一个大整治,完全属于内政了,比较隐蔽。
赵瑗听了,不禁沉吟起来。
他听懂了杨沅的意思,他要把杨沅调去都察院,本也是想让杨沅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但是他没想到,杨沅比他想要杨沅做的还要激进。
杨沅说的虽然很委婉,他还是察觉到了其中的杀气腾腾。
赵瑗这个人,过于方正了,不懂变通。
杨沅属于认同结果正义的那种人,而赵瑗更倾向于过程正义。
这两者在大多数时候是一致的,但却不是绝对的,那么当它们两者发生冲突时,以何者为重,这就完全取决于个人理念了。
杨沅一旦去了都察院,如果想大刀阔斧地做上一场,离不开赵瑗这个官家的理解与支持。
所以,他语气虽然委婉,还是透露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他要利用都察院这把刀,对冗官政治和主和派下手。
虽然这对于大宋的弊政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