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如果没有纳兰明珠,没有他的权倾朝野,没有他在大清王朝历史的天空上那璀璨的光华,纳兰容若这个名字是否还会像今天这样让后人熟知?也许会,也许不会。爱阅读会,是因为容若天性中的自由与浪漫情愫,让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做一个好词人的资质;不会,是因为上天只是赋予他能随意挥洒的才华,他的父亲明珠却给了他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天赋才情加上后天的培养,方成就了享誉大清词坛的他。

    纳兰明珠,叶赫统领金台石的孙子,1635年那个寒冷的冬季,他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时,叶赫家族的荣华胜景早已不在。说到底,他不过是降臣的后代。尽管他的父亲尼雅哈在后来的征战中勇猛异常,为大清朝入关立下不少战功,并于顺治元年(1**4年)“从龙入关”,循例被授予骑都尉的四品世职

    ,可终究还是为人臣子,要在皇家面前仰人鼻息,小心度日。鉴于叶赫那拉氏与新觉罗氏之间那层复杂微妙的关系,明珠幼时也常在宫中走动,早早就领略了其间的炎凉世态,这为他日后走上仕宦之途做了铺垫。

    直至成婚年纪,明珠与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成亲,算是攀上了皇亲国戚。可这场婚姻并没有给明珠的仕途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倒给他添了层层危机。明珠的岳丈阿济格虽说勇悍过人,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但终究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在权势的斗争中落得一个惨败下场,被赐死狱中,家产悉数抄没,全家人也被贬为庶民。那是顺治八年(1651年),离明珠迎娶阿济格的女儿还有几个月的时间,靠联姻走上一条仕途捷径的梦就此破灭了。

    明珠知道,此生他已无所凭借,唯有靠自己

    的努力了。

    纳兰明珠凭借自身的勤奋和才华,从一名普通侍卫成长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成为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官居内阁十三年,纳兰明珠在议撤三藩、****、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又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并与另一重臣索额图互相倾轧,最终被参劾倒台。纳兰明珠一生经历荣辱兴衰,但失势的结局并不能掩盖他一代权臣的功绩。(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中华书局,2005年)

    这段话很精简地概括了明珠的一生。时势造英雄,那一串长长的显赫头衔,那一串耀眼的历史功绩,自然离不开康熙朝为他提供的成才环境。环境固然重要,明珠自身的勤奋与才华却是最重要的。

    明珠书,喜欢汉文化,也喜欢结交那些有才华的布衣文人。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着迷,也被

    他视为通往权力之路的一个阶梯。因为当时的大清朝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也大力宣扬汉儒文化,他正好投其所好。等他权势在手,很多布衣才子更是成了明府的座上客。也就是所谓的“务谦和,轻财好施,招来新进”。而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纳兰容若。

    明珠除了在议撤三藩、****、抗击外敌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曾是康熙的左膀右臂,辅佐他迎来康熙盛世的局面之外,在满汉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他以自身的努力与才华投入其中,也算功不可没。

    纳兰明珠以总纂官之职参与编修《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明史》等重要皇家典籍,其中《大清会典》属清朝康熙以前各项政治制度的集大成之作,成为研究清史的宝贵资料。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首篇就是著名的《劝学篇》,说的是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将此句放到纳兰明珠与纳兰容若这对父子身上,却让人顿生疑惑。明珠为儿子提供了那样一个富丽堂皇的成长环境,却是有精华亦有糟粕。他给儿子请了当朝多少才子大儒为师,也曾在儿子面前或背后做了太多龌龊苟且之事。然而容若只从父亲手上接过了他赐予的精华部分,把那些糟粕毫不留恋地抛弃掉了。

    他生于华阀,位居清要,却情思抑郁、倦于仕禄。短短的三十一年尘世生涯,有人说他是一个始终没有长大的孩子,满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这个尘世,又带着一颗不染纤尘的**之心离去。明珠的经世文章与苦心栽培,只赋予了儿子满腹的才华,却没能把容若打造成他仕途的接班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