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康熙十二年(1673年),容若忙着刻《通志堂经解》,而在渌水亭与文朋诗友们流连唱和撰写《渌水亭杂识》的时候,另一位比他大一岁的年轻人正在酝酿筹划着一件大事,一件可谓惊天动地直接影响大清朝荣辱兴亡的大事——撤藩。↖↖??↗↗

    彼时,清朝入关不久,百业待兴。在众多要事中,有三件事对于少年天子康**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这样说道:“亲政之初,以三藩、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亲自作为计划纲要,悬于寝宫中,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三件大事中,三藩又被列为首位。

    清朝初年,入关时间不长的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幅员如此辽阔的大国,南方各省更是天高路远,难以控制,因此朝廷就将汉人降将中的有功之臣分封来管理南方几个省份。其中,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由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三方势力合称三藩。

    在所镇守的省份中,几个藩王的权力极大,掌握了当地的军队、赋税,也在暗中广植自己的势力与亲信,对朝廷的异心越来越明显。康熙六年(1667年),也就是康熙刚刚亲政的那一年,为试探这位年轻天子,平西王吴三桂以患目疾为由请求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的任命。康熙很痛快地答应了,命其将所管各项事务交出,并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明知是一种试探,谁人敢接这块烫手山芋?云贵总督卞三元和提督张国柱、李本深合词请命由平西王仍总管滇黔事务,却被康熙以照顾吴三桂的身体为由拒绝了。那次“照顾”算是少年康熙给平西王的一记耳光,由此三藩与清廷的积怨愈深。

    康熙十年(1671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自为政令,割据势力已成。此时清廷还要担负三藩的军饷,每年高达两千万之多,实是养虎为患。双方的尖锐矛盾已经形成,撤藩已是箭在弦上。

    家事**天下事。回头来看明珠府,年轻的容若正埋头于书斋研究学

    问,他的父亲明珠出资出力,给他极大的支持。但作为朝中越来越受器重的大臣,家事哪能与他的公务相提并论。乱世出英雄,整个大清朝处于山雨欲来之际,这正是这个精明臣子大展身手的时候。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明珠总能先于常人领会到年轻天子的心意。

    康熙十二年正月,康熙皇帝八旗兵于南苑晾鹰台。身为左都御史的明珠先期布条教,俾众演习。演习过程中,八旗子弟一改往日松垮无纪的状态,军容整肃,士气高昂。康熙龙颜大悦,对明珠也越发青眼有加。加强八旗兵力,整顿军容军纪,从中已不难看出这个少年天子撤藩的决心。

    七月,吴三桂、耿精忠迫于形势,上疏请求撤藩。此议一出,无异于冷水溅入热油锅,立刻在朝中引起轩然**。朝中诸位议政王大臣会同户、兵二部议奏,以大学士索额图、学海为代表的诸王大臣俱言吴三桂久镇云南不可撤。在一片反对撤藩的声音中,唯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坚持撤藩,理由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从其所请,为先发制人之计,这正是康熙的旨意。顺水推舟,康熙立下撤藩之谕。有人说明珠得宠于康熙,撤藩是一个很关键的拐点,也可以说撤藩是他仕途上一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康熙虽是封建时代少有的圣明君主,不至于置私心于国家利益之上,但明珠在议撤三藩过程中的表现,还是让康熙大为赞赏。

    那些力主不可撤藩的大臣们担心得不错,圣谕一下,吴三桂反了。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向天下发布檄文起兵,乱于西南。

    让明珠的政敌们尤其不爽的是,明珠不但没有因三藩之乱受到皇帝责怪,反而又升迁了,兼任佐领。

    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起兵造反,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归降,三藩之乱才算平定下来。八年时间里,其战火遍燃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

    巨大的不便与伤害,也给了清廷很大的压力。于明珠来说,绵延八年的三藩之乱,却是他在朝中最得意之时。由兵部尚书转吏部尚书,又转而升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日渐成为康熙朝中一颗炙手可热、光彩照人的明珠。

    那场战火,对远在京城深居书斋的容若来说,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虽然他也从父亲明珠的言谈举止中意识到,整个大清朝连同他们家正在经历一场前途并不明朗的风雨之变;虽然十九岁的他听到前方战报传来,也曾热血沸腾,渴望弃笔投戎、浴血疆场为朝廷效力,但此时,除了在书斋里书整理典籍,在渌水亭与朋友们诗酒唱和,他还能做什么?身无功名,效忠无由,他连进士都不是。况且父亲明珠也不会由着他去。父亲让他安心书,以期在未来的殿试中一举成名,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大展身手。

    如果说三藩之乱是那年在中国南方大地上腾起的一股狼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