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不肯让睢阳

    当容若在通志堂书斋埋首辑刻《通志堂经解》,并在渌水亭书记录着他的《渌水亭杂识》之时,中国南方大地上已经烽烟四起。康熙十二年(1673年)七月,吴三桂、耿精忠疏请撤藩,朝廷顺水推舟下了撤藩令,把吴三桂等人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撕碎了。

    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并发布了讨清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首先在云南起兵造反。这原本是在朝廷的意料之中,只是接下来的形势,可能连康熙也没有预料到。

    多年来,三藩在南方拥兵自重,已培植了相当的势力,再加上吴三桂“兴明讨虏”的檄文正中某些对清廷不满的反清人士下怀,因此吴三桂号令一出,很多人竟然把他引清军入关又亲手诛杀永历帝等大逆不道的行径暂且抛诸一边,跟随响应者云集。从十一月兵起云南,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吴三桂的兵力已遍及云贵。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吴三桂攻陷湖南诸郡,一路向北,直打到岳州;三月,广西的孙延龄、福建的耿精忠相继起兵。广东尚之信劫其父尚可喜投降吴三桂。其时主要战场分为三处:一为湖南、广东;二为福建、江西、浙江;三为陕西、甘肃

    、四川。一时之间,四方震动,人心动摇。清军东征西讨,却顾此失彼,结果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康熙也急了,欲御驾亲征,后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

    叛军的节节胜利与清军的被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平息下去的因撤藩而掀起的风波再度袭来。这一次,反对撤藩一派的声音更加强硬,他们把矛头直指明珠等人,认为三藩乱起,他们是罪魁祸首,论罪该斩。

    一场波及中国南方大地的战乱,有可能会撼动整个大清王朝的统治。于康**说,那是他政治生涯中生死攸关的大事,他不能不怀着万分的小心。对撤藩持不同意见的两派,哪一派他都不轻易得罪,这就是康熙御人的高明之处。这样隐晦不明的态度,却把一个家庭置于一片风雨欲来的压抑之中。尽管在提出撤藩的主张时,明珠曾因此深获龙心,可现在形势如此不明朗,若真发生什么大事,他会不会成为替罪羊?从来官场如战场,伴君如伴虎,一向精明果敢的明珠在那些日子里,也被一股巨大的不安情绪笼罩着。那一切,容若自然都看在眼里,他替父亲担心,但也无能为力。

    那个南方知县的死,对于一场绵延了八年的战乱来说,原本不是什么特别的事件,可因为他死得太过刚烈,还是在朝廷上下掀起了一片不小的波澜。容若从父亲手上接过那两首

    绝命诗时,也被深深地震撼了。

    城社丘墟不自由,孤灯囚室泪双流。

    已拼一死完臣节,肠断江南亲白头。

    ——《绝命诗》

    反复南疆远,辜恩逆丑狂,

    微臣犹有舌,不肯让睢阳。

    ——《殉难诗》

    诗到京城,诗的作者已经自杀殉节。这是一个叫刘钦邻的南方知县。刘钦邻,顺治十八年进士,授广西富川县知县。康熙十三年二月,吴三桂乱军一路向北挺进,广西孙延龄叛变,响应吴三桂叛军攻打富阳城。富阳城陷落,刘钦邻率四十余家丁与叛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刘钦邻被捕后,叛军欲授以官印诱其投降,但刘钦邻将官印掷于地上,对劝其投降的叛军怒加斥责,复又被投于狱中。因不愿被叛军羞辱,刘钦邻在狱中留下两首诗,趁看守人员不注意,自缢殉节。

    “微臣犹有舌,不肯让睢阳。”刘钦邻以死殉节,以唐朝的睢阳城守张巡为榜样,让容若不由得想起那一段远去的惨烈历史。唐朝安史之乱,一场将大唐由盛世拖向衰败的战乱。在那场战乱中,多少朝中官员、州官县守在叛军来临之前都望风而逃,只有御史张巡和许远起兵讨逆,共守睢阳。那是历史上一场骇人的守城战,城中粮食吃光了,就吃树皮草根老鼠麻雀,这些东西也吃光了,张巡就亲手杀死自己的小妾煮给士兵们吃

    ,而许远则杀童仆为士兵充饥。在苦守了十个月之后,城池最终被攻破,张巡面无惧色,痛斥叛军,英勇就义。当时朝廷一些官员为开脱自己临阵脱逃的罪责,竟百般诋毁张巡和许远。安史之乱平息后,拥兵自重的各地节度使为给自己的分裂叛乱制造舆论支持,不断地诋毁张、许二人。那些卑劣行径终于惹恼了一个人——韩愈,他在一篇《张中丞传后叙》里对张、许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给予高度的赞扬:“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同时也对那些诬陷张、许的无耻之徒进行了痛斥。

    韩愈的那篇文章融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虽是一篇散文,但语言很生动,富有形象感。他在文中塑造的张巡、许远等一群忠义之士的光辉形象,给容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眼前刘富川的两首诗虽不能与唐代大家韩愈相比,但其气节与精神着实让人钦佩慨叹。按捺不住胸中汹涌澎湃的激情,容若提笔写下一首长诗